在黄松甸,朱建全之前经营着70栋灵芝大棚,是当地有名的灵芝种植大户。当他拿出灵芝基地的设想后,很快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众多灵芝种植户表示愿意跟他一起抱团发展。不过,基地目前只能容纳200栋大棚,迟到的报名者只能望基地而兴叹了。
据了解,落户基地的种植户用地免费,因为朱建全自掏了腰包。
“之所以建这个基地,是要从种植、生产、营销等多个环节规范,真正打响‘黄松甸灵芝’这个品牌,把灵芝产业变成富民产业。我们不能辜负这个新时代!”朱建全说。
在朱建全的意思中,这个新时代是一个正在迎来乡村振兴的时代。此际刚刚发生一个黄松甸人自认为的“重大事件”:“黄松甸灵芝”通过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审定,被批准为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此时便不难理解朱建全为什么说自己的基地也是黄松甸的基地了。
灵芝给朱建全带来很多荣耀,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收益,还有精神:“蛟河工匠”的荣誉以及表彰。
黄松甸人对于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不陌生。
一向严谨的黄松甸镇党委书记陈连波一旦提起证明商标都掩饰不住发自内心的骄傲:“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吉林地区有5个,黄松甸占了俩。品牌发力,双轮驱动,对黄松甸镇社会经济发展是一个极大助力。产业富农、脱贫攻坚诸多事业从中受益匪浅。”
黄松甸镇另一个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黄松甸黑木耳”,2014年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审定批准。
一个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出现可以当作新闻解读;两个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扎堆,完全可以当作一种现象进行研究。
“黄松甸镇地处长白山余脉,地势高寒,昼夜温差大,有着得天独厚的冷资源优势。独特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合黑木耳、灵芝等食药用菌生长。
“黄松甸黑木耳迄今已有80多年的发展历史,通过不断的菌种改良、技术革新,逐渐形成了‘小、黑、厚、硬、脆、纯’六大感官特点,在理化特性上,各项指标均高于同类产品。
“黄松甸灵芝大规模人工栽培生产始于1995年,良好的生态环境、先进的栽培技术赋予当地灵芝‘菌盖厚、菌管黄、形似肾、畸形少’四大感官特点,腺苷、粗多糖、三萜等主要营养物质含量均高于同类产品。”
陈连波对当地的风土气候了如指掌。
从中,我们几乎能够接近商标根植的那片让人膜拜的土壤,有文化的味道,有自然的召唤,有神秘的“冷”与“热”的交换。
但陈连波的注意力更多地停留在品牌与发展之上。
“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与一般商标不同之处在于,它标志着某种商品来源于某地区,并且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所决定。申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目前国际上保护特色产品的一种通行做法。对于黄松甸而言,证明商标并非是一种狭隘的保护,更大的意义在于品牌之上的快速发展。
2002年,南顶子村灵芝种植大户张庆康有这样的梦想:普通的苞米地里长不出致富梦,那就种灵芝!一年种上900段,弄好了就成了万元户。这个小小的梦想激励着他走到现在。如今,他的基地种有50多棚6万多段灵芝,产品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年收入60万元以上。
张庆康用自己的作为诠释了“经济作物”这个概念:它是要在经济上有更多收益的。
另一个事实是,黄松甸镇农民90%以上的经济收入来源于食用菌产业,从事食用菌产销的农户占全镇总数的95%以上,全镇100%的村屯从事食用菌生产。2017年全镇黑木耳发展量达3.15亿袋,年产干品1.26万余吨,产值达8.8亿元。灵芝发展量达60万段,产值1400万元。
“我清楚黄松甸黑木耳的价值,但还是选择了灵芝。我喜欢灵芝花开,一片基地就是一片别致的花海。”
与张庆康不同的是,众多的黄松甸农民选择种植各种各样的食用菌,尤以黑木耳为多;与张庆康相同的是,大家一致选择了致富之梦想。
伟光村种植大户孙建民20年前就开始种植黑木耳。这是黄松甸最大的一个行政村,不过当年村里仅有10多户种植黑木耳。眼看着2003年镇里建起木耳园区,又修道又装电,50多户种植户进驻园区,平均每户能种两三万段。到了2008年,近300户种植户进驻园区,平均每户能种5万段。2014年,吊栽木耳开始起步,1亩地地栽能种2万段,吊栽能种9万段。
“应当说,是黄松甸黑木耳产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黄松甸黑木耳’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4年是一个重要节点,证明商标就是那年诞生的。吊栽新技术的运用也是在那一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证明商标的出现对市场是一个拉动,而大的需求则加快了新技术的应用步伐。”孙建民说。
魏传勇,市政协下派南顶子村“第一书记”,虽非土生土长于黄松甸,但一样为黄松甸争脸:“我是‘黄松甸黑木耳’的代言人。南顶子建设黑木耳种植园区后,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把好三道关:一是原料关。选购生产加工的黑木耳,全部是标准化园区种植的,地下深井水灌溉,确保纯净无污染。二是加工关。在加工的过程中,我们要用机器筛选三遍,人工再逐粒筛选二遍,确保生产加工出来的木耳100%达到食品安全标准。三是质量关。每盒出厂木耳我都要看着称重、封袋、装盒,产品分批次抽样检测,送检产品必须全部达标,通过QS质量体系认证,具有质量报告合格证。此外,我还在产品的包装盒上印上自己和村书记、村主任的手机号,就是让大家买得安心、吃得放心。”
“以前种木耳连地膜都不铺,讲究点的铺点稻草,逢上下雨泥点就会溅到木耳上,质量难保证。现在,连地里的过道都会铺上地膜,家家户户都这样。黄松甸光生产地膜的工厂就有两个。”孙建民感慨道。
森百味食品公司是黄松甸食用菌经销大户,线上产品走高端路线。公司总经理金萍萍介绍说,她家的黑木耳线上产品只卖直径0.6cm-1.2cm的无筋货,这样的产品泡出来都是圆碗状,厚度达标,吃起来脆生。“这是我们家摸索出的规律,所以就定下了这样的规矩。”看得出,她很骄傲。
为了保证货品规格一致,森百味筛选产品时用双层筛子机器挑选,一次性出的是三样标准货。当然,人工筛选亦必不可少,半片的、黄片的、沾泥的、带锯末根的,统统不要。“一年要卖掉好几十万斤货,都是这样‘挑’出来的。”
像森百味一样“讲究”的经销户在黄松甸不在少数。“我们这里有一个做木耳筛子的,叫李明波,人家的筛子都申请下国家专利了。专门建的有厂子,生产的筛子供不应求。”金萍萍说。
质量意识为证明商标注入了更多的含金量,同时延伸了黄松甸食用菌的发展之路。黄松甸镇党委、政府科学谋划产业发展布局,根据各村实际特点,按品种、规模、地域在各村兴建黑木耳产业园区,鼓励菌农就近入园从事黑木耳种植,先后建成了示范园区2个,规模园区29个。到目前为止,全镇12个行政村,园区覆盖率达100%。其中占地面积6000亩的伟光村黑木耳产业园区,现已成为国家级万亩黑木耳标准化种植示范区,年产值近3亿元。
围绕两个证明商标,在黄松甸,有着挖掘不尽的话题。
他们在不断地丰富技能培训。黄松甸镇党委与吉林农业大学、吉林农学院、蛟河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吉林省万和电子商务培训学校等多家科研院所联合,定期举办食用菌技术、农村后备劳动力培训,年培训农村劳动力2000人次,很多人已成为行业佼佼者和社会新型人才。
他们在不断地实施科技创新。以吉林省蛟河市黄松甸镇星火科技专家大院为平台,推动新产品、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鼓励菌农改进接种技术,改进出耳期喷水技术,提倡按时期、按特点标准用量喷水;改进病虫综防技术,提倡预防为主、综合防治,通过技术改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单产水平,改善黑木耳品质。
他们坚持走品牌化运营之路。完善了“黄松甸黑木耳”“黄松甸灵芝”生产标准和操作规程,并在伟光村黑木耳产业园区、黄松甸镇生态灵芝种植基地内率先示范。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后,第一时间制定了商标使用规则,划定商标授权使用门槛,完善商标使用管理及追溯体系,确保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目前共有8家企业通过授权准许使用“黄松甸黑木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家企业通过授权准许使用“黄松甸灵芝”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他们坚持走市场化发展道路。在产品销售环节,黄松甸镇坚持线下线上两手抓双促进,拓宽食用菌产品销售渠道。一方面,集中优势资源着力打造食用菌产业聚集区,已建成的占地10万平方米的中国黄松甸食用菌大市场,现已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食用菌产品批发集散地,吸纳黑木耳产品经销商1000余户,年交易量达3.7万吨,交易额近30亿元。一方面,创新营销方式,争做电商发展的先行者,2017年全镇网上食用菌产品销售额突破亿元大关。
……
全国食(药)用菌行业优秀基地镇、全国小蘑菇新农村建设优秀示范镇、中国黑木耳之乡等诸多称号都是送给黄松甸的;吉林省著名商标、吉林市知名商标、2017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等等,都是送给“黄松甸黑木耳”的。(稿源:蛟河市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马尧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