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珲春市驻村干部风采

发布时间:2019-07-07 21:02:35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面对群众冷暖,有没有牢记于心?面对百姓需求,能不能精准对接?面对脱贫摘帽任务,敢不敢主动作为?面对这一道道触及灵魂的“脱贫考题”,珲春市各部门的驻村干部们用自己的真情和汗水,改变着村庄的面貌,成为贫困户增收脱贫的领路人,成为村民的主心骨;他们用一件件暖心举措、一个个实际行动践行了“助力脱贫攻坚,不脱贫摘帽不收兵”的铿锵誓言。

梁宇东:牢记使命 扎根农村

一大早,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经济发展局规划发展科科长、马川子乡电线村基层党建指导员梁宇东就在村里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工作,一路上,村民们都和他热情地打招呼。

 “一年半的驻村工作,和村民从陌生到相识、相知、相勉,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梁宇东说,电线村位于马川子乡西南部,是典型的朝鲜族村落,村里条件较差,居民居住分散,就连村部都是租借的。

为改善村里的情况,让村民尽快过上好日子,梁宇东驻村以来,积极克服语言障碍,深入开展入户走访调查,重点了解贫困户的致贫原因,与村干部协商“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制定帮扶措施,村民的生活得到有效改善。

电线村村干部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对现代化办公设施不甚了解,让一些办公设施成了摆设。梁宇东驻村后,成了村里的“办事员”,各种材料大多由他办理。“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村班子一定要注入新鲜血液,增进活力。”梁宇东在一次走访中,了解到贫困户严钟哲的女儿在市里没有正式工作,他便和村干部找小严进行沟通,希望她回村工作。今年年初,小严回村担任村会计,还以全乡第一的好成绩光荣入党。年轻党员回村工作,有效提升了村班子的战斗力,“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也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起来。

该村贫困户李顺爱早年因车祸左腿骨折,基本丧失劳动力。“了解到李顺爱老人的情况后,我没事儿就去老人家里和她唠家常、帮她干家务,一开始她对我心存戒备,不愿意跟我多说话。可时间长了,老人把我当成了家人,愿意跟我袒露心声。”梁宇东通过与老人商量脱贫项目,决定利用老人的庭院发展养鸡项目。明确目标后,梁宇东立即行动,积极向单位争取养殖资金,组织单位党员干部为李顺爱建起了30平方米的鸡舍和150平方米的围栏,又筹措资金,为老人送来了100只鸡苗和1500公斤饲料。自那以后,李顺爱每天在鸡舍内忙碌,心情和身体都好了许多,鸡苗出栏后,梁宇东又通过朋友圈、工作群等帮助她卖起了土鸡和鸡蛋。“当我把7000多元的项目收益交到老人手上时,她激动不已,说以后还要发展养鸡项目,要和乡亲们一起致富奔小康。无奈世事无常,老人次年因病去世。去世前,她还惦记着家里养的那些土鸡。”说到此处,梁宇东不禁有些哽咽。

“驻村以来,我一直在谋划适合村里发展的产业项目。可我们村属于边合区的拆迁区域,正处于搬迁阶段,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很多项目发展不了。”去年,在梁宇东的努力下,电线村注册了投资公司,目前,已为3个项目注资,年末可获得丰厚利润,这不仅为村集体带来了收益,更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同时,他还积极谋划电线村综合楼项目,该项目以办公及商住为主体,以出租形式获取利润。目前,项目正在办理前期手续。

梁宇东说:“驻村工作虽然辛苦,可看到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大家的笑容越来越多,我就无比满足!”

孙战胜:村民心中的“能耐人”

珲春市密江乡下洼子村依山傍水风景秀丽,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该村实现了由建档立卡贫困村到远近闻名富裕村的华丽转变。这转变的背后,离不开该村党建指导员孙战胜的努力与付出,他也因此成为村民心中的“能耐人”。

孙战胜是珲春市发展和改革局办公室主任,自担任下洼子村党建指导员以来,“让村里脱贫摘帽,让村民增收致富”成为了他的使命和责任。

 “下洼子村溪水清澈,具有丰富的冷水资源,延边州国家大马哈鱼繁育基地就建在这里,我认为在村里发展冷水鱼养殖是个好产业。”     为此,孙战胜多次向水产养殖专家进行咨询和探讨,论证该村适合养殖花里羔子、马苏、大马哈鱼等冷水鱼品种,在他的多方努力和多部门的共同帮助下,争取专项资金378万元,在村里建设了冷水鱼养殖项目和周边基础设施项目。他还发动单位党员干部,自主筹措资金1.21万元,争取到80万元的宁波对口援建资金,开工建设了3座民宿和4座移动式帐篷,全面发展旅游项目,增加村集体收入。同时,紧紧抓住国家发展光伏产业扶贫的机遇,为村里争取40万元资金建设光伏发电项目,每年可为村里增加收入2万元,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

为发挥党建在脱贫攻坚中的引领作用,孙战胜以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己任,组建了党建能力较强的驻村工作队,通过抓实党内“三会一课”制度,开展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党日活动,积极向上争取120万元,建设了二层楼的村部、便民服务站和村卫生室,完善了村部设施,改变了村里没有标准卫生室的状况。同时,积极组织驻村工作队、党员干部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提升村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并开展入户宣讲活动,提高村民对扶贫政策的知晓率和满意度,让贫困户切实感受到生活上的改变。

王金铎:河北村的“名誉村民”

珲春市哈达门乡河北村是涉贫村和组织软弱涣散村,为让村里摘掉“穷帽子”,让村民过上好日子,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人社局副局长、河北村党建指导员王金铎通过壮大村集体经济,让村民生活得到有效改善。

河北村位于哈达门乡政府驻地附近,土地贫瘠,资源匮乏,班子不和,干群关系紧张,是全乡闻名的“问题村”。为改变困难局面,驻村以来,王金铎通过建强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组织力量让村里的党员干部团结起来,让干群关系融洽起来。在推动建立良性机制的基础上,他针对村情推出多项举措,严格规范开展“三会一课”等组织活动,大会小会强调团结,让党员干部剖析自身原因,增强大局意识,提高党支部班子的凝聚力。加强交流沟通,充分听取每一名党员干部的意见建议,将矛盾化小、化无,增进信任携手工作。坚持制度管理,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制度”,达成一致意见后,再由专人执行。制定党支部村委会村民代表工作制度、村干部坐值班制等,规范党务村务办事流程,让一切党务村务活动公开化。

“村里曾有几个微信群,本是用于村党支部、村委会、村民工作和沟通交流之用,可一些村民经常在上面编撰和转发不属实的信息,负能量充斥其中。”为改变这种情况,王金铎主动加入村微信群,公开自己的身份,坚持每天发布党建理论和致富技术信息,倡导正能量,对村民关心的热点社会现象进行解答,借鉴枫桥经验,通过微信群开展扫黑除恶宣传,凝聚人心,让村里摘掉了“软弱涣散村”的帽子。

“为了让帮扶工作说实话、见实效、不反复,我带上简单的行李和一台用了多年的笔记本电脑,就在村里‘扎根’了。”村民来访时,经常能看到王金铎不是在洗衣做饭,就是在电脑上打材料,谋划致富项目,争取专项资金,久而久之村民们感受到了他的真诚,大事小情都愿意找他“讨个主意”,干群关系和谐融洽。今年,王金铎动员村民利用房前屋后的菜地和产量不高的山地栽种刺老芽。目前,全村已有35户村民完成栽种,栽种面积约15公顷,种植刺老芽种苗123000多棵,争取专项扶持金50万元。正计划筹建两个600平方米的恒温大棚、1个种苗圃。

付出总有回报。今年,王金铎被哈达门乡党委政府授予河北村“名誉村民”称号。他说:“能融入村集体这个大家庭,能得到村民的信任,我无比荣耀。我要和村民共同努力,带领大家一起致富奔小康,让村民都过上好日子。”(稿源:珲春市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马尧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