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走访记
中国报道讯(通讯员 吴祥文 胡华林)“金丝皇菊是我们从江西引进的品种,目前在龙里县湾滩河种植了700多亩菊花,帮助了700多个农户脱贫致富,菊花种植是农户原来种植稻米产值的十倍,我们的运营模式是公司+合作社+农户+天产室,天产室为我们菊花种植的全产业链服务,使我们企业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依托科技独树一帜,目前我公司种植的菊花供不应求。”2019年8月16日,贵州康吉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岑建国告诉中国报道。
贵州省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成立于1998年,是贵州省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共建的独立法人科研事业机构,实行贵州省和中科院双重领导、以贵州省为主的管理体制。2003年经科技部批准成为第一批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于2015年与贵州医科大学整合,仍为独立法人的科研事业单位。在天产室基础上组建并获科技部批准的第一个依托于贵州地方高校建设运行的“省部共建药用植物功效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经过21年的建设运行,天产室已经形成相当规模并具备比较完整的实验设施,成为助推贵州特色社会经济发展和我国大健康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科研开发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条件。现有科研用房2万余平米。设置有创新药物研究、分析测试与品质评价、药理与活性研究、功能天然产物与产品开发、药用植物资源研究、制药与药物代谢研究、药物工程技术研究等七个中心,围绕生物资源利用研究、活性天然产物结构与功能和中药民族药新药研究三个方向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工作。
“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就是在天然产物上做工作,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围绕植物资源做科技研究工作,比如,我在服务贵州经济产业上,就是围绕农产品的‘DNA条形码’、‘农产品检测码’、‘土壤检测码’三码合一做具体服务。”贵州省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贵州医科大学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综合办公室三级研究员、主任孙超说。
据孙超介绍,2016年以来,累计派出科研人员120人次参加服务,服务天数超1800天;天产室为省内50余家企事业单位提供科研技术服务,开展核磁、GC-MS、ESI-MS、EI-MS、ICP、原子吸入、红外检测、含量测定、小分子体外活性评价等服务。对外服务量约占总服务量的70%以上。2016年以来,为涉农企业、合作社提供提供减免检测服务,开展检测服务38次130余项,减免费用达2.5万元。继续在西秀区、榕江、绥阳、开阳、息烽、龙里、贵定、播州区等地开展科技服务,助推当地脱贫攻坚工作。
走进“天产室”重点帮扶的红头竹荪种植户的种植大棚,一排排即将开放的红头竹荪苞让人喜爱。“如果今天早上你们来就更漂亮,因为竹荪开苞后就必须采摘,不然就不新鲜了,今天我采了十多斤,全部被商家买走了。”韦总高兴地告诉大家,“我就是一个农民,天产室的科技人员听说我想种竹荪,就从土壤测试到采摘包装,全程给我技术指导,现在我基本收回了投资成本,按照现在市场价,我今年的收入应该很好”。
从土壤分析、选种、育苗到产品深加工,“天产室”科技特派员对每个环节都呕心沥血,正如科技特派员孙超主任所说“一个真正的科技人员,必须先学会当农民,然后才能用其所学的科学知识去引导农民,引导农村产业经济的发展。”
走进位于贵阳市白云区贵州科学城“天产室”办公大楼,楼外安静的环境和实验室里繁忙的景象截然不同。原本宽敞的实验室,被各种仪器设备填满,分拣、洗涤、萃取、分析┄┄科技人员在狭小的活动空间中有条不紊的仔细地工作着。
“这个刺梨果汁饮料,是我们课题组经过配方改良后的成品,他去除了刺梨果汁饮料的酸涩味,既保留了刺梨的营养元素,又适应了大众口感。”刺梨课题组王瑜说,“天产室开展了刺梨系统性的研究,利用生物转化技术开发了刺梨高值化酵素饮品,提升产品副加值,目前已有刺梨果醋、酵素化刺梨等。”一整排各类刺梨果品展现在中国报道面前,这代表着“天产室”在刺梨深加工产品的成绩,也表示“天产室”在科技助力贵州产业扶贫路上结出的硕果。
针对贵州道地药材芒萁、刀口药、三角咪、土人参、地蜂子、甘松油、桤木、桉叶、曼陀罗子、云实、羊奶奶、胡颓子、芦荟以及云实花进行了质量标准的研究与提升。为企业完成了6个中药品种地标升国标的标准制订,先后主持参与制定了20余项国家和行业标准。
说到产业扶贫,“天产室”杨小生副主任就打开了话匣子,并特别推荐了“0废”课题项目,他说“课题组利用中草药药渣和磷石膏废弃物进行综合研究,全程下来全部变废为宝,生产出食用菌、生态肥料和植物保水剂等,目前,该技术已经在开阳县进行推广。”
据杨小生副主任介绍,“天产室”主要聚焦国家大健康医药战略的需求与地方经济发展目标,以大健康医药产业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为导向,开展区域性特色民族药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解决特色药用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民族药药效物质基础和民族药创新研究中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及关键技术问题;着重于功能天然产物研究,建立现代特色民族药物发现和发展阶段的“资源-质量-化学-药理-药物创新”综合性研究体系。主要研究内容是以我国的中药及民族药资源(主要指植物资源)为研究对象,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及现代物理的测试手段,对中药及民族药化学成分进行提取、分离、生物活性筛选、结构修饰和化学合成;与相关学科结合,研究植物、微生物化学成分及其衍生物的生物活性及用途,以促进我国中药及民族药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中药及民族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自成立以来,实施“顶天立地”工程,承担科研项目包括“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创新人才短期计划在内的国家、省、市级各类科研项目371项,开展横向合作项目54项。获得省市级科技奖项8项,授权发明专利授权42件,其中PCT(国际专利)2件。转化科研成果对10余项。主持参与制定了20余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发表研究性论文900篇(其中SCI文章254篇)。
天产室积极响应贵州人才强省战略,充分利用科研平台条件和人才优势,与贵州医科大学、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等高质量人才,目前已培养博士24名、硕士280名,就业率为100%。近年来,天产室利用已引进的现有高层次人才海外科研资源,海外高水平院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已输送海外联合培养博士10余人,并采用本土情怀和平台、团队优势,积极引导培养对象回省服务。为贵州省,乃至全国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药学相关领域高层次人才。
责任编辑:马尧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