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杨波 报道)和龙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地处长白山东麓,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八县市之一。总面积5069平方公里,边境线长165公里,辖8个镇、3个街道,76个行政村,总人口16.77万人,朝鲜族人口8.44万人,占总人口的50.34%。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对于发展地方经济、确保边境安宁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多年来,在国家、省、州民委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和龙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党的方针政策,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创新求实,开拓进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取得较好的成效。
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为创建活动提供坚强保证
和龙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要求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做到“三带头”,即:带头维护民族团结,带头维护社会稳定,带头维护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组织领导、经费保障、规划制度、宣传教育、工作考核等各个方面入手,保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顺利开展,为加快建设“旅游城、健康城、开放城”奠定坚实的基础。
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与兴边富民行动、促进少数民族发展等工作相结合,成立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坚持把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作为考核基层班子、任用基层干部的重要标准和条件,形成党委牵头、政府推动、部门参与、齐抓共管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新局面。同时,注重少数民族干部选拔培养和人才储备。截至目前,和龙市科级干部共341人,其中,少数民族干部185人。制定出台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相关文件9个,从根本上保障了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的有序开展。此外,近年来,省、州民委相继为和龙市拨付专项资金170余万元,市财政每年拨付20-30万元,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提供了充分的经费保障。
开展宣传教育。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各级部门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的意见要求,坚持以“七进”活动为抓手,在机关、学校、示范点、特色村寨、企业、军营、宗教场所等各处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比如每年集中开展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就是全市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的重头戏,这一活动在和龙市已经持续了多年。民族团结进步成就板报展、民族团结报告会、民族团结文艺晚会、民族团结邻里节活动……一个个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一场场群众踊跃参与的比赛,通过报纸、电视、网络平台及张贴宣传画、印发宣传资料、布置专题宣传展板等各种方式进行广泛宣传,集中展示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新成就、新经验,有力推动了党的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
强化工作考核。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开展情况纳入全市各镇(街道)、各相关部门的年终考核目标。同时,及时发现解决民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创建活动始终做到“有领导、有目标、有措施、有效果”。
抢抓机遇,创新形式,促进民族地区繁荣进步
和龙市充分发挥各民族求发展、盼发展的积极性,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不断提供优质服务,从培养选树先进典型入手,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扎实推进民族经济,努力提高各族群众幸福指数,有效推动了民族团结进步。
积极培树先进典型。培树各条战线涌现出的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共同繁荣发展、共创和谐的民族团结模范,发挥样板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学先进、赶先进、促团结、谋发展的良好氛围。不断开展慰问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慰问少数民族贫困家庭、为少数民族群众办实事等活动。近年来,和龙市涌现出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1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3人、模范集体2个,州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15人、模范集体13个。2017年12月,和龙市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五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
大力弘扬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手段。在着重发展民族经济的同时,和龙市把弘扬民族文化提上重要日程,着力加大对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先后在市图书馆、体育馆、文化馆建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少数民族体育传承基地”“少数民族文化弘扬基地”,设立完备的民俗特色项目场地。此外,投入资金7780万元建成占地面积达9.4公顷的红太阳广场,为民族文化的弘扬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在此基础上,每年组织群众文化艺术活动100余场,文化下乡不少于35场次,广场文化活动20余场,截至目前,观众已近百万人次。同时,组织开展“红色诗文朗诵大赛”“朝汉双语教学”等系列独具特色、影响深远的活动。通过不断强化和龙市非遗保护工作,成功申请“朝鲜族三老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朝鲜族石锅制作技艺”“朝鲜族稻草编织”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朝鲜族老两口对唱”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建占地面积为3000平方米的“三老人”文化展览馆。此外,西城镇金达莱村、东城镇光东村更是通过推广民俗旅游文化的直观形式,集中展示民族风俗、民族服饰、民族建筑、民族习惯,极大地丰富了民族风情旅游业的内涵,有效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
扎实推进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力争取国家资金政策支持。2016年以来,和龙市投入各类资金5.5亿元,实施196个项目。重点发展以种貂、黑毛驴、延边黄牛、冷水鱼等为主的特色养殖业,以有机大米、药用菌、有机蔬菜、林下参为主的特色种植业,以景区、民宿为主的旅游产业,实现了所有贫困户和行政村产业双覆盖。2015年至今,累计争取“兴边富民行动”资金5392万元,重点扶持的“辣白菜生产基地”“射箭民俗旅游”等一批民俗产业项目,已成为少数民族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亮点和特色。投入2.3亿元,实施1734户3479人易地扶贫搬迁,完成供电、道路、上下水、光伏、仓库、地窖等基础配套项目254个。经过不懈努力,目前全市4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6926户12435人实现减贫。全市返乡创业工程已返乡1038人。其中,返乡创业722人。通过制定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群体性、社会性事件应急预案,努力把矛盾和问题化解在基层,有力地维护了全市团结稳定和谐的大局。
实事求是,共谋发展,创建活动取得良好成效
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以来,和龙市始终把“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创建活动的总体目标,始终把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改善民生作为创建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见,不谈空话,不走过场,扎实有效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有力地促进了边疆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全市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文化、科技、卫生等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干部群众法制观念、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升,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矛盾纠纷机制不断完善,全市各族群众积极维护国家统一的意识不断加强,以发展促进民族团结、以团结加速经济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逐步走向了规范化、制度化、创新化。
如今,“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已成为和龙市各族人民群众的共同心声。和睦相处、和谐发展,“三个离不开”的中心思想,已成为和龙市社会生活的主旋律,各族人民群众正信心百倍地在加快和龙市“三城”建设,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责任编辑:马尧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