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郑”名叫郑海宁,是西宁市公安局特警支队一大队大队长。
“老郑”46岁,这个年龄在特警队这个充满朝气和青春的队伍里算得上是“老同志”了。25年来,“老郑”始终将百姓的生命置于首要,带领他的特警队员惩邪治恶,救民于水火,他曾在火场中救出13名被困群众,并冒着生命危险从屋内抬出2个漏气煤气罐,创造了警界传奇。郑海宁当过兵、做过修理工、当过教员,他的身上充满了传奇。
抓捕作战 特警使命赋予他无尽力量
特巡警支队的工作,多且杂,时刻都与危险作伴。除了日常的训练、卡点执勤、安保等,还得配合侦查部门对重要嫌疑人进行抓捕。
2000年3月1日,位于西宁市城北区海西路3号的物资采购站发生一起麻醉抢劫案。报警人自称是海西路物资采购站货运司机。当日12时许,犯罪嫌疑人李某在海西路物资采购站通过“观察”决定对一辆比较新的货车下手,随即用新办的手机卡与该货车司机联系。在李某出了高价租车后,货车司机开车随李某来到 “指定”的停车场内。当时已近中午,李某和货车司机就在停车附近的餐馆点菜吃饭。其间,李某随手递给货车司机两罐 “露露”,李某趁司机不备,在其中放入了麻醉药。吃饭时司机喝了大半罐放有麻醉药的饮料。约半小时后,李某趁司机被迷倒将其身上的大量现金财物取走。货运司机清醒后迅速向110报案。此时正在街上巡逻的“老郑”接到市局110指挥中心指令,案情就是命令,担任防暴巡警三大队七中队中队长的郑海宁带领民警迅速赶至现场,经过对现场周边的严密布控,发现并成功抓获了犯罪嫌疑人李某,并以此案件为线索,一举破获了涉及五个省区、震惊全国的三十余起麻醉抢劫案。
2012年3月的一天,郑海宁同志带领12名特警队员前往果洛州班玛县抓捕犯罪嫌疑人。当地积雪深达一米多,他和队员们骑着摩托车一步一踉跄,三步一跟头,半推半骑着缓缓前进,历时9个多小时才到达了搜索抓捕的任务山区,在一处废旧的牛棚中度过风雪呼啸的夜晚。郑海宁和另外12名特警同事组成攻坚突击队,任务是穿过牛棚,悄声潜伏至嫌疑人的窗旁,一举出击,撞开窗子,然后入室抓捕嫌疑人。他们是这么计划的,也是这么干的。随着“砰”的一声巨响,窗子被撞开,正在房间里面酣睡的5名嫌疑人被捕。
“那一刻根本不允许自己多想,只有往前冲,事后想起来还是挺佩服自己的,因为谁也不知道冲进去之后会是什么结果,会是黑洞洞的枪口,还是……”谈起当时的那一幕,“老郑”爽朗地笑了。
这样的抓捕行动,在 “老郑”25年的从警生涯中,已经经历了数百次。每一次任务的出色完成,在他看来,都是应该做的,而且必须做到最好。他常和年轻的新队员说:只要为了老百姓的安全,多付出一些也是值得的。
不管是抗震救灾还是日常工作 他总是冲锋在前
一名特警,除了日常工作和训练外,还要做好随时能应对暴力案件、自然灾害等各种突发事件的准备。
2001年,省城西宁一则巡警奋勇救火的消息在群众中不胫而走,传为美谈。
10月20日15时20分,郑海宁带领七中队巡警正在南川东路巡逻时,看到南川东路电动工具厂家属院落内上空直冒浓烟,他意识到那里可能着火了,他马上带领队员赶往现场,同时拨通119通报火情。到达现场后,失火房屋已被浓烟笼罩。经了解,失火房屋是由于煤气罐漏气失火引发火灾。巡警队员们在 “老郑”带领下从火场中救出13名被困群众,并冒着生命危险从屋内抬出2个漏气煤气罐,排除了发生更大爆炸的危险,使得这次事故无一人身亡。
2010年4月14日,玉树地震。
“老婆,我和同事到外省出差了,这十几天电话可能打不通哈,你给妈妈说一下。”挂完电话,“老郑”和同事作为玉树首批突击队员,一起去了玉树,怕家人担心,他没有告诉家人他是去救灾。
到了玉树,没有片刻停歇,他和同事们立即展开了救援。地震的第二天早上,在一个偏僻的村子里,数十户人家的泥土结构的房屋倒塌很严重,二十多个藏族村民在院子里,围着一个自己临时搭建的大锅煮白面条,什么调味也没有,村民说那把面条是刚刚从废墟里刨出来的,当郑海宁和同事向他们走去时,有些群众开始哭泣。
“警察同志,怎么办?我的羊还在圈里。”“我们的粮食都没抢出来。”“我们连水都没有,这个煮面条的水是刚刚在河里提上来的,家的井被埋了……”一声声无奈的求助,一双双期盼的眼睛,郑海宁和同事们的心里开始阵痛,他们从装备包里拿出自己的口粮——面包和矿泉水,塞到群众手中。接着,郑海宁和同事们拿着铁锹,帮助群众们抢救牲口和粮食,一只只绵羊和一袋袋青稞面被抢出来时,都有群众在鼓掌。
刚去的前三天,郑海宁和同事们没日没夜的工作着,没有睡觉,第四天的时候,郑海宁和同事一样,个个眼圈黢黑,头痛得要爆炸,除了坚持,他们没有更多的办法。玉树地震,伤亡大,老百姓的房屋垮塌严重,郑海宁和同事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当地群众救人。整整近10天,郑海宁和同事们吃的都是从西宁出发时采购的面包,喝的是冰冷的矿泉水。许多次,郑海宁还自告奋勇地跟随省公安厅指挥部辗转到“无人区”进行实地查勘,救治受伤群众,搭建帐篷设置灾区临时安置点,维护灾区治安稳定,帮助群众找寻亲人……
“你在玉树是吧,你说实话我会支持你的,干嘛要骗人,给我好好的,回来看我怎么收拾你……”在玉树的第十天,刚刚打开手机的郑海宁接到了妻子的电话,他竟无言以对,妻子的责怪声里,更多的是关心与担忧。
比武竞技 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除了繁重的日常工作,训练也是特警队员的主要任务之一,高强度的训练高体质的要求,是出色完成每项任务的关键。
“日常训练,马虎不得,平日里的多流汗,都是在为‘战斗时’的那一刻做准备。”无论是夏季炎热的酷暑,还是严冬冷冽的寒风中,总能看到郑海宁背着特警装备负重奔跑的身影;射击训练中,有他全神贯注的领悟,颗颗子弹都落在靶心;战术训练中,有他与队友的完美配合,总能“一招制敌”。
2009年、2010年、2011年,郑海宁连续参加了好几次省公安厅组织的特警比武,无论是成绩上,还是个人的阅历上,都在一次次的超越自我,完善自我。
2010年9月,“西北五省公安特警”大比武。正值酷暑, 郑海宁和同事为了能在比武中取得好成绩,也为了提升自己的业务技能,他整日与枪为伍,太阳火辣辣地照在身上,每天一穿上厚实的防弹衣时就已经汗流浃背,郑海宁没有喊过一声苦和累。
就这样,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枯燥的训练动作,在户外反复练习跑动流程、上膛、瞄准、击发……每天下来,郑海宁的衣服上都会结出一层白白的盐渍,常常被队友打趣,这身“烤肉”真的只差一味孜然了。
郑海宁带领的12名队员经过3天的激烈比赛,取得了5公里全副武装越野团体第一,手枪、狙击步枪运用射击团体第二名的优异成绩。
辛勤的磨练,刻苦的专研,郑海宁渐渐成长为一名功底扎实的实战教官,不仅在特警支队组织训练时担任教学,还抽调担任市公安局实战教官。
岁月无迹,青春有痕。
“老郑”用自己的青春年华,伴着肩上的蓝盾在公安事业中烁烁闪光;用自己的执着和奉献,诠释着70后特警的风采。 (张颖)
责任编辑:马尧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