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通讯员杨文军)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为有效切断疫情扩散蔓延渠道,无论是居家隔离、线上学习、空中宣讲,还是网络招聘、手机办税缴费,无论是口罩、手套、防护服、护目镜、额温枪,还是无人机喷洒消毒剂全方位灭菌、参与物资运输投送、巡逻喊话、远程测量体温,都与一个词相关联——那就是“无接触”。防疫期间,“无接触”消费模式也悄然流行。无接触配送、快递柜自取、自助寄包裹……这种为最大限度降低感染风险,保障自身和他人健康安全的“无奈之举”,既推动着线下配送模式变革,深刻改变着未来商业模式,也可能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国内消费市场依然蕴含巨大潜力与创新活力。非常之时的非常之举,常常也能带来技术、理论、思维的非常之创新,催生非常之业,促成非常之事,成就非常之功。“无接触”思维下,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有望迎来新发展,这既为零售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提供了一轮整合升级的新契机,也为疫情结束后经济恢复发展提供了新可能,同时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出新动能。
一个人,一家企业,要化危为机,避免在疫情防治期间被淘汰而生存下来或实现成功转型,应逐渐接受、适应“无接触”,发展思路、思维方式、产品供给、服务形式也应尝试从“握手”向“拱手”转变。
非典时,为减少互相之间的直接接触,避免交叉感染,医院里一度流行起拱手礼。拱手礼这种传统的问候方式在中国源远流长。据考证,大约起源于周代以前,距今已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拱手礼,并非拒人千里,虽无接触,但不生分、无隔阂,不失礼数、不少情分、不缺温度。从现代人的健康卫生角度看,行拱手礼,不会产生身体接触,互相之间不会传染病毒,较之握手、拥抱、吻手、贴面等礼仪,其优势显而易见。
“拱手型”发展思路、思维方式、产品供给、服务形式,并非一隔了之,基于“无接触”,满足健康安全需求,又高于优于接触性、聚集性特点明显的线下产品、传统服务和运营模式。
相比较而言,“拱手型”因“无接触”而更需坚实的信用基础。要建设信用社会,包括对各种基础性制度的信赖和严格遵守。在此基础上才有高质量、高频度、高效率的社会交往和商业活动,从而最大限度的激发社会财富的创造源泉。
正如眼前可见的纸币硬币正逐渐被移动支付取代一样,更多符合“无接触”特质要求的新技术、新产品将被研发应用,更多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将会应运而生。当前,“无接触”相关产品,可作为复工复产的优先方向;未来,或将成为经济转型增长迅猛发展的“新蓝海”。就医疗健康领域而言,可以想见不久的将来,疫情结束后,远程医疗、医疗机器人等将更多地被推广使用。其他产品和服务也必将与时偕行,更广泛地向线上或无接触渠道转移,例如更高端的智能设备、远程教育、在线游戏、线上娱乐、短视频和知识付费、电子商务、居家办公、虚拟会务、无接触餐厅、无接触生产,等等。甚至涵括公共服务、社会治理,也将更多地适应“无接触”要求,探索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方式,提供更多、更优质、更便民的“拱手式”服务。
直立行走和一次次的工业革命、技术创新不断解放着双手,使人类有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去创造,去改变。从一种习惯到一种新的习惯,从不习惯再到习惯,人们习惯地称之为改变。而从传统“握手”向新型“拱手”的转变,值得期待。
责任编辑:马尧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