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通讯员黄佳琪)“新冠”像是一道给所有呼吸科医生出的考试高难度附加题,它带着特有的神秘性悄悄地来了,而我作为一个刚刚毕业的轮转医生却在因为来到吉林省敦化市医院呼吸科,见证了这么多“成绩优异”的前辈们在解答这一道考题时的点滴细节,被他们的逆风而战、不能退缩、团结向前的精神所感动。
战“疫”集结号已吹响,听指挥,有底气。
我记得那是临近春节的时候,疫情还没有在全国大面积爆发,我的前辈们就凭借着多年临床积攒的丰富经验,敏锐的捕捉到来自新闻里的点滴信息,高度关注当时还没有在全国爆发的疫情。记得呼吸内科李雅琴主任在一天早会上和大家说:“看来今年的情况特殊,我们大家尽量不要出远门,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待命”。
取消假期的通知犹如惊雷般打破了节日的氛围,就这样,科里的所有医务人员放弃了和家人团聚的幸福时刻,即刻回到工作岗位。上班第一天早会,主任做了一个暂短的动员,金光华医师第一时间就向主任递交请战书,随后,科里的短信群像是炸了锅一样,大家纷纷请战,甚至就连在家休产假的陈丽莉医生,也表示如果人手不够,可以提前返岗;李珊珊医生说:“共赴国难,学成就是报国的”;朴俐娜医生说:“舍小家,为大家,定全力以赴”…这不是口号,是这些前辈们发自内心想法,翟磊医生还到院里请缨愿驰援武汉,这一幕幕都给我这样一个刚刚从学校步入工作的小菜鸟上了最生动的一课,主任流着泪对大家说:“谢谢大家!你们都是好样的,疫情来了,如果有任务,我们呼吸科医师必须上,这是我们的职责,我们时刻准备着,听院里统一指挥”。当时“新冠病毒”带着它特有的神秘面纱来到我们的面前,我们对于它的认识犹如雾里探花一般,可病毒的“毒”性之大我们却讳莫如深,害怕解决不了问题,但就是呼吸内科这种在困难面前不愿退缩,勇往直前的高贵品质,深深的感染了我,只有具备这样的品质的人才让“召必回,战必胜”的口号有了真实的含义。
寄厚望,征武汉,担责任,保患者安。
当敦化市医院第一批赴武汉驰援的名单里出现了金光华大夫名字时,他脸上的表情好像在告诉我们,这个病就是呼吸内科人分内的事情,于是,他带着全科人的嘱托和厚望出发了。
在主任的带领下,他们将每一版的“新冠肺炎诊疗指南”都认真学习、探讨,护士长组织大家穿脱隔离服演练,加强自我防护意识的,为备战准备。
院领导指示:一旦敦化有确诊病例,那么呼吸内科医护人员就要去隔离疗区,参与救治工作。科主任回答到:当然,我们必须去!全科人员也积极响应,就是这几句简单而有力量的话语,完美的诠释了全科医护人员在主任的带领下,听从指挥,坚定不移完成任务的态度。“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迎着战役的冲锋号,战场可能相距千里,可任务同样艰巨。
秉着呼吸内科一贯积极团结的作风,在第二批驰援武汉、支援延吉的号召之下,我们依然是积极响应,纷纷表示,若还有机会,我们依然愿意,为这一场战役献出自己最绵薄之力。当看到翟磊医生说:“关键时刻,我们不退缩,不冲动,不蛮干!”我这只职场的小菜鸟好像对“集体荣誉”这个词儿有了新的认识。
日常工作有序,门诊加疗区,共筑抵御“新冠”坚实城墙
这一场“疫情阻击战”是社会对我们呼吸内科所有医护人员进行的一场特殊的“考试”。如何汇报给社会一张“A+”的成绩单,我的前辈们,用丰富的临床经验告诉我,只有每一个人坚决服从院领导的各项安排,团结一致,才是最佳的解决方案。
随着对“新冠病毒”认识的程度不断加深,对传播途径、易感染群的深入了解,我们意识到呼吸内科的门诊成了感染风险最大地方。出诊医生的相对固定,不但是对战友们的保护,更是对疗区所有患者的负责。面对这个相对危险的岗位,每一个人都不约而同的向主任表示自己可以先去门诊,李珊珊说:我是党员,我去。其他人也是争着抢着要去,最后,李主任自己挑起门诊这项艰巨的任务,不辞辛劳的兼顾着门诊和疗区,面对着不同的患者,呼吸内科每个人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我还记得护士长出现血尿、高一香发烧了都不愿请假,用一句她们自己说的玩笑话“轻伤不下火线”来描述一点儿都不为过。
我有幸在走出校门之后来到了这样一个集体中,未来要面对的考题会更加困难,但是我庆幸认识了这样一群前辈,在我还不算精彩的人生履历上,填上了宝贵的一笔,教会我什么是责任和担当。
责任编辑:马尧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