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徐蓉报道)他放弃外地高薪厚职,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家乡创业,带领兄弟们扛起摄像机,在新媒体时代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事业,并不断扩大经营范围,他就是吉林省延边红韵文化传媒创建人徐亮。
◆追逐梦想奋力奔跑
近日,当记者跟随徐亮走进工作室的时候,马上就被墙上各种各样的照片所吸引,不仅有人物,还有的风景画,在他的镜头中,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不仅是照片,在他的电脑里,还有他在龙井返乡创业5年来制作的各种类型视频,其中还不乏公益类视频,这些视频专业,细心,见证了他敬业的态度。
今年28岁的徐亮,别看他年轻,却在摄像这条路上已经摸爬滚打了10余年。7岁那时,徐亮跟随当记者的舅舅第一次走进电视台就被眼前的一切所吸引,一台小小的机器就能海纳百川,把所有的东西收录进去,对他来说就像一个奇迹。那时的他跟舅舅说,自己将来也要当记者,做最好的视频。
多年来,梦想的种子在徐亮的心中生根发芽,在人生的转折点,他瞒着家人报考了摄影编导相关专业。“当时,我的父母希望我像别人家的孩子一样,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但那时的我已经有一颗梦想的种子在生根发芽,我不想泯灭它。”徐亮深知这条路会有多难,但是他不怕,只要做自己喜欢的事,即使不成功也没关系。
带着理想和抱负,徐亮开始了自己追逐摄影梦的生活。除了在学校和老师学习,徐亮还利用寒假、暑假到电视台当一名实习生,和记者、编辑们学习摄像、剪辑和制作。很多时候,白天出去拍摄,晚上就坐在编辑室,学习如何剪辑,他感觉那个时候一点也不知道累,只要和摄像有关的事情,他都好像有无限精力。
毕业后,父母希望他可以回到龙井市,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但徐亮却选择了走出去,他认为去更大的舞台才能学习更多先进的拍摄技术。在外的三年,徐亮一边学习、一边打工。他说,刚开始打工的地方,是一个摄影基地,即使徐亮有经验,老板都不让他们新来的碰机器,赚的也少之又少。然而这三年,却又是最丰富的三年,当老板要高薪厚职挽留他时,他却选择了回乡创业。
◆回乡创业逐梦前行
2014年,靠着家里凑的10万元,徐亮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虽说是工作室,其实就是借别人的地方,放了自己的牌子。当时所有的资金都拿来买机器了,根本没有多余的钱租一个像样的办公室。”说起创业之初,徐亮苦笑道,虽然条件艰苦,但没有影响到他的热情,没有客源,他就翻报纸、看新闻,哪里有活动,他就带着机器走到哪里,自己加班做好了视频后发布到优酷、微信、微博等平台,他的视频内容短而精,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渐渐地,生意自己就找上门了。
工作虽然多了,但徐亮知道质量才是品质保证,很多个日夜,都奋战在摄影机和电脑前,将一段段精彩的视频为大家呈现。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让他渐渐有了名气,接的工作也越来越多,但是一个人只有一双手,根本忙不过来。而此时临近春节,他的堂哥和表弟都从外地打工回来,徐亮在接风时,听到他们在外地打工的难处,想要回乡工作,却没有一技之长,徐亮当即挽留他们回乡一起创业。于是,三个人一拍即合。“他们虽然都有一股干劲,却在摄影上是一张白纸。”面对此种情况,徐亮就开始当起了他们的老师,白天负责教摄影,晚上负责教制作。徐亮说,那时候他好像仿佛回到了从前当实习生的生活,只不过以前是学生,现在是老师,但不变的是他对摄影的热情依然还在。在徐亮的指导下,两个人很快成手,工作也应接不暇,他们很快能够独当一面。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短视频制作越来越受欢迎,而相应的制作工作室也越来越多,而且大的团队越来越专业。比如航拍的兴起,很多客户上门不管需要不需要,都觉得如果没有,就显得我们不专业。而且,我们的工作室过于简陋,有的人总是带有色眼镜看我们。”徐亮说,虽然他们在事业上有了起色,但是工作室的规模和机器设备却跟不上时代了,很快就会面临淘汰。就在徐亮愁眉深锁时,龙井市委组织部雪中送炭,先是帮他们协调相关部门,申请了免息贷款,后来又在龙井市“星红湾”非公党建指导服务中心为徐亮设立了单独的工作室。
解决了难题,徐亮摩拳擦掌决定和兄弟们乘风破浪、扬帆起航。他不仅要扩大规模,还想涉猎更多的领域,让自己的事业可以乘着梦想向远方。对于未来的规划,徐亮表示想借助龙井市丰富的文化底蕴,将摄影充盈文化气息,让事业逐步发展为文化产业,让这个行业更有文化味道。
责任编辑:马尧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