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新闻

大学生夫妻“一双筷子”带民富

发布时间:2020-09-10 15:17:14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通讯员王宇龙胜洲龙春兰)“工厂里有30多名工人,其中一半以上的是贫困户。他们的工资主要是底薪加提成,保底工资是2000元,多劳多得,最多的月可得到5000元。”

8月23日,笔者一行去到贵州省天柱县高酿裕竹制品厂采访,厂长潘柏柳乐呵呵地介绍说:“这‘扶贫工厂’是我和丈夫今年刚创办起来的,投产4个多月,目前生产状况还好吧。”

潘柏柳,女,高酿镇居委会人,2003年毕业于贵州省贵阳学院计算机技术应用专业,大专文化。丈夫陈玉明,白市镇人,1999年入伍,服役期间就读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本科生,2008年退伍。两人相识于2004年春,2016年结婚。

婚前,大学生潘柏柳在全球500强的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任职,月薪丰厚,陈玉明在外打拼,收入可观。

2010年春,潘柏柳辞职回家。夫妻俩了解到一次性筷子非常俏销,市场前景好,几经考察,拿出自己多年务工的积蓄,投入40万元,在当地建起了一个筷子工厂,遗憾的是用人不慎,造成筷子厂资金链折断而宣告破产。

潘柏柳夫妻俩没有气馁,又振作起来。2013年两人再次外出务工掘金。文化人的务工绝非简单地务工,夫妻俩承包了工程质量检测工作,专门负责地基基础、房屋主体抽芯、混泥土抽芯、地锚、超声波、高低应变等等工程质量检测,吃技术饭,工资那肯定是很高的。

带着追求去,捧着梦想回。2017年9月,夫妻俩返乡创业,用积累的资金和经验,成立了“天柱县速飞劳务服务有限公司”,专门负责县内外及一些外地的公司各工程项目质量检测。解决各类大学生就业70多名,其中23名来自贫困户,他们月工资在5000元至10000元。

“解决了部分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但家乡还有很多无文化无技术的贫困户,如何把他们带富呢?”晚上,睡不着的潘柏柳对丈夫陈玉明说。

“那就重操旧业吧,继续办筷子厂啊,这个市场前景还是很不错的。”

“好!”

琴瑟和鸣奏佳音,鸳鸯比翼度华春。

2019年年底,陈玉明再次到江西、福建等地考擦学习一次性筷子生产技术。

2020年春,夫妻俩拿出所有的积蓄,银行贷款几十万元,投资163万元在高酿镇丰葆村办起了“天柱县天裕竹制品厂。”工厂占地4000平方米,主要是用竹子加工制作一次性筷子。

为办好工厂,管理好业务,做大做强筷子“扶贫工厂”,助力脱贫攻坚,带领群众奔小康,潘柏柳夫妻俩把家里的老人小孩全部从郎家白市镇搬到娘家高酿镇居住。

筷子“扶贫工厂”目前有工人32名,其中贫困户14名,工人工资主要是底薪加提成,保底工资是2000元,多劳多得,最多的可得到5000多元,人均月收入3000元以上。

目前,天裕竹制品厂每天可生产30万双筷子,其生产的筷子主要销往新疆、北京、广东、浙江、昆明、等地,天柱县城80%的一次性筷子也是从这里提货的,供不应求。

潘柏柳夫妇返乡创业富裕起来,他们不忘教育,是教育、是知识让他们腾飞。“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相传的重要途径。”“扶贫先扶(志)智。”夫妻俩深有体会。这些年,他们始终关注、关心和关爱着家乡的那些贫困生,先后资助10多位贫困生读初中、高中、到大学毕业。

潘柏柳夫妇还十分支持公益事业。2018年,出资5万元硬化了白市镇解内村江铁组通组公路。2019年,出资2万元给白市镇解内村、石洞镇皮夏村添置了办公设备。

新时代大学生,积知识、智慧、责任为一身,为党、为国、为家、为民勤创业,绘出人生精彩,受民称赞!

责任编辑:马尧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