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通讯员张宇磊)“创城的这段时间里,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孩子的变化,走廊里孩子们文明有序地行走,操场上随处可见主动捡拾垃圾的身影,餐桌上一份份光盘的餐盒……创城让我们的校园更加文明有序,愿我们能把这种文明的习惯继续培养下去。”吉林省延吉市第三中学的教师告诉记者。在创建全国文明城期间,延吉市教育系统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为总揽目标,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文明校园创建工作为抓手,充分发挥文明校园示范作用,让文明滋润心间,美丽绽放校园。
聚焦“铸魂育人”,培养新时代好少年。
“建设文明家园,我们施展抱负;在一片绿茵,拥抱最美雨露;你的善良,给四季最暖温度;文明的花朵,绽放满城的幸福……”10月23日一大早,这首文明之歌如往常一样在北山小学的早间广播中准时播出。该校的“新时代好少年”积极投身社会公益,展示着积极向上的蓬勃力量。为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围绕“文明,因我而更美丽”这一主题,开展了新时代好少年、文明班级、文明礼仪之星、最美楼道长等评先选优活动,树立身边的典型,激励更多教师和学生修正自身的行为,养成好习惯。据统计,今年,学校共表彰教师42人次,学生940人次。
“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同时,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中央小学副校长李善玉表示,为了增强学校内部活力,该校通过红领巾广播站、蓓蕾电视台、少先队活动室、阳光少年之家心理咨询室等活动阵地,组建了升旗队、大队委、红领巾志愿者、红领巾创文明小主人等少先队团队,并广开学生社团,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目前已经有学生机器人、4D创意、美术、舞蹈、体育、音乐、武术等社团20余个。
据了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前置性条件。创城期间,延吉市教育局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围绕《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学校教育”等相关测评项目,广泛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深入推进学校学生社团、第二课堂等建设。以“新时代好少年”评选为载体,联合市委宣传部、团市委积极开展身边榜样评选工作,从全市1200余个班级中择优推荐出100名“新时代延吉好少年”100名“校园礼仪之星”,推荐了6名“新时代吉林好少年”候选人。同时,还评选出1397名省州市级优秀学生,通过“升旗、开学、毕业”等庄重仪式途径组织宣传。积极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共设“新时代好少年”“校园礼仪之星”“抗疫文明之星”宣传栏40余处,并利用校园广播、公众号等平台,延吉电视台、新闻网等媒体宣传先进事迹,引导青少年学习先进,见贤思齐。目前,全市各中小学校榜样教育已成常态,“践行价值观,争做好少年”已成为校园的主旋律。
聚焦“文明培育”,创建文明校园。
走进延吉市任意一所小学、初中和高中,在走廊、教室、校园、花坛等角角落落,都注入了文明的印记。校园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标语醒目而温暖,走廊上,一幅幅文明礼仪图片和画报格外生动,教室中,孩子们文明话语充盈双耳,让人倍感温馨与和谐……
延吉市教育系统深入引导广大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主要载体,大力推进文明校园创建各项活动。创城迎检期间,延吉市教育系统城区35所中小学、少年宫等全部是迎检点位。为确保教育系统创城迎检点位“横到边、纵到底、无死角、全覆盖”,市教育局对迎检的35所学校和校外教育基地实行条块结合无缝隙具体指导和督查、限期整改制度。各学校也大力营造浓厚创城氛围,并积极设立“核心价值观”“讲文明树新风”“关爱未成年人”“创城标语”“学生守则”“文明校园”“校风校训”“光盘行动、文明餐桌、节俭养德”“禁烟标志”“文明健康、有你有我”等宣传栏4628处。建立并完善公共卫生间设施、无障碍设施、消防安全设施和专业化心理辅导室。目前,全市35所中小学校获评省、州、市级文明校园。全市56所中小学、幼儿园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课外活动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积极推进戏曲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目前已形成书法、国画、戏曲等100 余项德育特色项目,有效促进了全市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安全、心理健康、环境保护、卫生防疫和国防教育。通过开展师德培训、先进事迹宣讲等活动,切实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养和专业化能力。
聚焦“全民参与”,共创文明城市。
志愿服务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一件件平日随处可见的寻常事,一顶顶活跃大街小巷的“小蓝帽”“蓝马甲”,便汇聚成了一股全民参与的磅礴力量,潜移默化地引领着社会新风尚,成为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亮丽底色。延吉市教育系统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积极与街区、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多方联合,开展主题教育、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引导全社会关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关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形成全域共建好氛围。
责任编辑:马尧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