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张龙:脱贫攻坚战役中彰显民政力量

发布时间:2020-11-21 12:59:32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从热闹繁华的市区到广袤农村,他心中有一个执念:扶贫扶智,拔掉穷根。

从机关干部到驻村工作队队长,他心中有一种自豪:助力脱贫攻坚,无上荣光。

从西装革履到布衣布鞋,他心中有一份责任:投身脱贫攻坚,扶危济困。

接过“委任状”扎根基层守初心。

“80”后的张龙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娃。小时候,他切身感觉到了农村的贫穷与落后,一心想走出穷山沟。长大后,他如愿地走出大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城里人”,有了体面的工作。然而,2018年3月,一张“委任状”,让他再次踏上了乡村这片沃土。“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对农村还是比较熟悉的,所以组织部就找到了我。”带着责任与使命,张龙简单收拾了行囊,便走马上任。

吉林省龙井市三合镇北兴村地处中朝边境,是一个典型的老少边穷的村落。上任之初,张龙便接到了一个艰巨任务,要再次对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并重新整理建档立卡贫困户档案。当时正值备春耕,许多村民都是白天出去干农活,晚上才能看到人影。面对此种情况,张龙和驻村工作队只能利用晚间时间入户走访。“村民都睡得早,所以我们都是下午5点入户,晚上9点结束,因为核实的内容比较多,一般走一家要1个小时。”白天,张龙与同事们核实录入的贫困户信息,晚上便入户走访,就这样,张龙和同事们一走就是两个月,过程虽然繁琐、艰辛,但这项工作却让张龙进一步了解到了村里的实际情况,哪家有多少耕地,哪家是因病因残致贫,哪家需要特殊照顾……此时,张龙心里有了一本账簿,同时一项长达3年的帮扶计划也在他脑子里渐渐成形。

期间,6岁的女儿总是发来视频问爸爸什么时候回家,但每次得到的回答都是:“宝贝,你在家要乖乖地听妈妈的话,爸爸得住在村里的家。”久而久之,女儿便知道,爸爸除了在城里有一个家,在农村还有一个“家”,那个家里有好多爷爷、奶奶,他们身体不好、生活贫困,需要爸爸去“照顾”,爸爸一周要有5天住在那个家里,爸爸正在干着一件平凡而伟大的事。

乐于吃苦,以实绩抓驻村。

“金阿迈要腌辣白菜,需要姜、白糖、大粒盐。”“李大爷喜欢钓鱼,要买鱼饵。”“花婶子要做棉被,让我捎几斤棉花。”……2年多来,张龙的笔记本写满了村民的油盐酱醋、针头线尾,一本看似普通的“账本”,却彰显着张龙为民服务的“一心一意”。

八旬老人具滋德是村里的贫困户,老两口均身患重病,身边无子女照料,日子过得十分凄苦。“第一次入户走访时,阿爸依在做饭,阿迈在炕上躺着,家里连个像样的家电都没有。”漆黑脏乱的住所,清汤寡水的饭菜,老人失去光芒的双眼,眼前的情景让张龙鼻子不禁一酸。回到村部后,张龙立即动手为老两口制定帮扶计划。考虑老人身边无人照顾,长期卧病在床等情况,张龙决定为老人寻找一处“托老所”。说干就干,在征得老人同意后,张龙向局领导汇报了相关情况,并协调德新乡社会福利服务中心,特事特办,为老人办理了入院手续。宽敞明亮的单间宿舍,软硬可口的饭菜,周到的看顾与照料,具滋德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有生之年能住上如此干净整洁的房间,享受着一天24小时的悉心照料。“太感谢你了,孩子,大爷、大妈这辈子都忘不了你。”被老人枯瘦如柴的双手紧握住时,张龙湿了眼眶,此时他深刻地体会到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那就是脱贫攻坚不仅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更要让他们重新燃起对生活的新希望。

脱贫攻坚是最大的惠民工程,带领北兴村全体贫困村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是驻村干部的职责所在和光荣使命。69岁的金英锦是村民里的贫困户,儿子患有精神残疾,近古稀之年的她不仅要照顾儿子,还要拉扯孙子。入户时,张龙了解到老人一家的情况,发现其小孙子小龙(化名)符合孤儿准入标准,于是便亲自跑前跑后,为其孙子办理了孤儿手续,让小龙能够享受孤儿补助待遇。如今,小龙每个月可享受共计1000余元的救助,这不仅大大地减轻了一家人的负担,同时也让小龙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有了保障。

老旧房屋拆除,张龙与其他驻村干部顶着烈日连续奋战两个星期,拆除老旧房20余座。村民发病,张龙跑前跑后办理入院手续。村民白内障手术,张龙联系医院提供免费手术。贫困户家中房屋维修,缺少家电,张龙争取社会资金扶持……一桩桩,一件件,张龙不以事艰而不为,不以任重而畏缩,默默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着力量。

汇聚民政力量,奋战脱贫攻坚。

先心中有民,而后为政,感知群众苦难才能做好扶贫工作。

北兴村总人口1123人,其中老年人、留守独居老年人口占50%,是一个老龄化较为严重的村。为了满足农村老年人的日常需求,为孤寡、高龄、留守老年人提供学习、文化娱乐等日间照料服务的活动场所,张龙“背靠大树好乘凉”,积极向“娘家”申请资金帮扶,在北兴村的1组、2组、4组和6组各建一座80平方米的居家养老大院,总投资80万元,并投入25万元购买了电器。农村居家养老大院建设项目是一种照料养老看养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模式,能够满足农村老年人对养老的特殊需求,解决了传统养老模式的不足,是一条老年人公益事业发展的新路子,是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有效对策之一。农村养老服务大院的建设,为村里的老年人创造了一个文明、卫生、舒适、和谐的生活环境,白天他们可以到农村养老大院进行学习、休闲、娱乐等服务,这不仅可以减轻家庭和机构的为老服务压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这些老年人能够继续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此外,张龙还积极引导和动员社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今年,张龙联系了延边大学草药业,联合企业包装了两个扶贫项目,分别为老年门球场和爱心药箱项目。“村里原来有一个旧的门球场,因为球场没有棚,冬天的时候,老人们得清雪,夏天则顶着烈日打球,条件十分艰苦。”张龙说。经过建设,今年延边8•15老人节前夕,一处崭新的门球场落成,舒适的人工草皮,遮风挡雨的球棚,新球场的投入使用,让老人又多了一处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今年,张龙还根据村里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协调爱心企业,为老人们定制了爱心药箱。“高血压、心脏病、胃病,这些都是老年人常见病,所以我就挨家挨户走,了解他们都需要哪些日常用药,又咨询了村医,为村里的贫困老人们定制了爱心药箱。”6月底,价值3.28万元的67个爱心药箱被发放给了贫困村民,让他们足不出户就能处理简单疾病和突发情况,使因病致贫户感受到了浓浓的社会关怀和温暖。

民生福祉,枝叶关情。当一项项帮扶承诺兑现给了北兴村百姓时,张龙却对父亲失信了。2019年3月的一天,正在入户走访的张龙突然接到家人电话,一直独居在和龙市头道镇的父亲突发心梗去世。接到电话后,张龙顾不上走访,匆匆忙忙地赶回家中。“父亲岁数大了,我就想着等脱贫结束了,我要把他接到身边来安度晚年,没成想……”父亲的突然离世成为了张龙心中永远的痛,而这其中的辛酸与痛苦只有自己最懂。办完父亲的后事后,张龙将悲痛深深地埋在心中,又马不停蹄地赶回村里,将悲痛化作力量迎接新的工作。

如今,北兴村的马路宽了,天更蓝了、草更绿了、水更清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提起下一步打算,张龙说:“村里的老人多,所以我想要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上再使使劲,同时打算发展电商,帮助农民销售松茸,让他们能够足不出户就能把腰包挣得鼓鼓的。”

责任编辑:马尧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