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

延边州聚焦精准治污全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发布时间:2020-12-04 15:09:52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杨波 报道)今年以来,延边州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各级部门协同作战,合力攻坚,确保全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稳步推进,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截止到2020年11月30日,延边州主要城市延吉市空气质量稳定保持在全省较高水平,优良天数为331天,同比增加11天。

延边州严格落实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及整改方案要求,全力推动落实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省级生态环保督察的66项整改任务和1591件信访案件。对已完成的实行动态监测,从严监督管理。对今年年底前需完成的对症下药,确保按期完成。对于长期需要整改的,严格按照整改方案要求,做好定期调度,力争提前完成整改任务。

以问题为导向,延边州精准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各项重点任务落实,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明显进展,确保全面完成攻坚战各项目标任务。全州空气、水体质量、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减排量、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等9项生态环境质量攻坚目标已超额完成;15项攻坚任务中,燃煤型污染防治、秸秆综合利用率、96个入河排污口、125家“散乱污”企业、24家挥发性有机物整治、7个“千吨万人”水源地区划、秸秆焚烧监管及延吉市建筑施工标准化达到100%等8项任务已完成,剩余7项任务均于年底前全部完成。

蓝天保卫战方面,以集中解决燃煤型污染、秸秆露天焚烧污染、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等制约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的突出环境难点问题为重点,持续抓好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监管、柴油货车治理、“散乱污”整治及散煤污染等工作。严格农作物秸秆禁烧“两区”管控,建立五级责任包保体系,全面提升秸秆综合利用能力,推广秸秆“五化利用+无害化处置”的“5+1”模式。深入推进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开展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24家规模以上挥发性有机物产生企业完成治理。扎实推进“散乱污”企业分类整治,125家整治任务全部完成。严格实施建筑施工标准化管理,延吉市机械化清扫率达到100 %。

碧水保卫战方面,围绕水环境质量达标,继续推动优良水体提升和劣五类水体治理,加速推进重点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重点流域污染治理,认真抓好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96个入河排污口全部完成整治任务。强化全州7个“千吨万人”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确保水环境质量持续稳固改善。

青山保卫战方面,统筹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抓好自然保护地监管,巩固提升生态优势,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地管理制度,严厉查处自然保护区违法违规问题,确保“绿盾”行动所有问题点位基本整改到位。实施森林生态修复保护和修复工程,侵占破坏生态环境的2295个问题,已完成2294个,完成率为99.96%,恢复面积为2384公顷。

耕地质量方面,紧盯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全面完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任务,推进污染地块调查评估和治理修复,全州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建立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初步完成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其中安全利用任务为17966亩,严格管控任务为1257亩。扎实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建立完善农村垃圾收、转、运体系,全州67个乡镇已有1049个村建成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体系,覆盖率达到90%以上。

草原湿地保卫战方面,推动退耕还草、还湿等生态保护工程取得实效,加大草原(含牧业用地)保护力度,实行基本草原用途管制、征占用总额控制等制度,推进湿地保护与恢复制度建设。加强湿地公园等湿地保护体系建设,把珲春市敬信湿地保护修复作为湿地治理的突破口(4712.55公顷),加快推动珲春市敬信湿地和延吉市五道水库上游17公里段湿地修复建设,全州自然湿地有效保护率已达到35%。

为加强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延边州加快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建立排污许可质量控制长效工作机制,聚焦全覆盖任务目标,发证登记率达到100%。持续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稳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不断强化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将环境执法监管始终贯穿于污染防治攻坚全过程。

认真梳理本辖区内环境应急管理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延边州紧盯“一废一库一品”等环境高风险领域,突出抓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存储单位等重点风险源的监督管控,严防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全面提升辐射环境监管水平。组织做好边境核与辐射环境自动站和移动抛投式辐射监测设备的运维工作。

此外,延边州还积极探索创新监管模式。全面加强大数据、“互联网+”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推动天地水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现水质、空气质量、土壤、自然保护区预报预警、区域污染源解析和减排效果动态评估,实行精准监管,严格依法查处污染物超标排放。

责任编辑:马尧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