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梳着高髻、身着黄、绿、红三色衣裙的唐代少女,手持各种乐器翩翩起舞,她们身形鼓鼓,脸蛋圆圆,动作既稚拙又灵活,表情既端庄谐谑,宛如从古风古韵的仕女图中走下,又仿佛从金碧辉煌的大唐宫殿走来,给人以亦真亦幻、穿越古今的感受。不过5分多钟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在河南卫视春晚播出后,成为牛年春节各地春晚节目中的赢家,多次上榜热搜,总播放量已超过了20亿!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唐朝少女的博物馆奇妙夜”……在评论和弹幕中,网友毫不吝惜自己的赞美之词。这支巧妙还原了唐代女乐官宴乐景象的舞蹈,同样赢得业内人士的称道,成为一部现象级作品。《唐宫夜宴》之所以强势出圈,究其原因,一方面无疑源于中原大地的深厚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则是结合了当下的高科技手段,并且受益于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方式。当传统文化中的美被充分挖掘并赋予当代表达,激起了现代人的情感和文化共鸣。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唐宫夜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事实上,传统文化时下在年轻的90后、00后中受到追捧。
近年来,汉服文化在年轻人中形成一种新的风潮。琵琶飞袖、点绛红唇……每逢中秋、端午、七夕等传统节日,在城市公园、热门景区以及大学校园,越来越多身着汉服出行的年轻人闪亮登场,让节日多了几分传统文化的意蕴。据估算,目前全国汉服市场的消费人群已超过200万人,产业总规模约为10.9亿元。
近年来,在电视、网络上的各类综艺中,民族乐器的出场率之高也出人意料。长笛、琵琶、阮、唢呐、二胡、古琴等乐器在大师们手里玩得出神入化,创造出各种让人惊叹的视听效果。从去年B站跨年演唱会上,国乐大师方锦龙“大战”百人乐团、中西乐器对决的酷炫,唢呐、冬不拉、马头琴民乐三连引发的观众喜爱。国潮大热,民乐出圈,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持续升温。
汉服、民乐、戏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追捧,也体现了中国青年一代文化自信的增强。在坚守传统中大胆创新、融合,民族艺术、传统文化定能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唐宫夜宴》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责任编辑:马尧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