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围绕新手爸妈的《虎妈猫爸》、聚焦高考的《小欢喜》《少年派》,到讲述子女出国留学的《小别离》《带着爸爸去留学》《陪读妈妈》,再到近期播出的围绕“小升初”的《小舍得》、“幼升小”的《陪你一起长大》、还有待播的聚焦幼儿教育的《小痛爱》,聚焦升学问题的《学区房》……近年来,教育题材创作不断升温,已然成为当前影视剧的宠儿。
这些作品凭借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用贴近生活的讲述方式,从当下父母的情绪焦虑点切入,直击教育热点话题,直面子女升学、出国留学、代际冲突等教育痛点,引发观众广泛的共鸣和讨论。
观照社会现实问题,再现家长对教育的期盼,创作不应贩卖焦虑,也不能不切实际,教育题材扎堆,应为纾解负面情绪提供可参考方向。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任编辑赵聪说:“判断一部现实题材作品成功与否,重要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来自生活,这就需要创作者对当下的生活有着更为深刻的体验,在博得收视率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实际,做到话题与现实的有机融合。”
一直以来,教育都是一个全民话题,这也是近年来以子女教育为主题的影视创作不断“升温”的主要原因。一部优秀的家庭教育剧往往包含着对现实问题的反思和升华,但如今同类作品扎堆,为博得高收视和话题度,不少剧集的创作也陷入了同质化严重、不切实际、过度贩卖焦虑的泥潭。
在赵聪的理解中,“优秀的文艺作品,应起到为观众纾解情绪、排解苦闷的作用,体现出文艺作品治愈人心的力量”。他呼唤植根于现实又能照亮现实生活的“温暖现实主义”剧作,在轻快的叙事节奏中,用亲情、爱情、友情,给予观众精神上的慰藉、解决现实中的烦恼、发现生活中真挚的小美好。《小别离》《小欢喜》《小舍得》中的每一位家长,都是中国街头巷尾最普通的爸爸妈妈,在呈现现实的同时,不刻意渲染焦虑,在含笑带泪中凸显亲情的可贵;《陪你一起长大》着眼于刻画最朴实、动人的生活细节,与观众一起探讨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与众多新手爸妈一同成长。正如《小欢喜》主演兼编剧黄磊所说:“我写高考,其实更关心的是‘过关’。过了一个关,就会有一个小小的欢喜,小小欢喜累积在一起,就成了你人生中的一部分。”
“教育题材家庭剧对城市中产阶层教育焦虑的艺术化表达,应帮助观众认识自身所处的社会处境,调节在教育议题上的公共情绪,达到抚慰人心的目的。”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教师张凯滨说。教育题材一直是一个“香饽饽”,如果以后此类题材影视作品不加码贩卖焦虑,而是展现现实生活中真实又感动的“欢喜”,或许能开拓出更多新的创作思路。(牛梦笛 储平如)
责任编辑:马尧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