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记者 王永范 通讯员 张忠域)自“三抓”大会召开以来,吉林省延吉市在增强“抓项目”本事的同时,全面实施软环境提升工程,不断提高“造环境”的本领,政商关系更加亲清、营商环境更加优良、社会各界满意度不断提升。
加强领导夯基础,聚焦转型升级新支点。优质的软环境,是最大的硬资源,更是实现绿色转型的最优竞争力。延吉市成立由市主要领导为组长的软环境建设领导小组,形成党政统一领导,上下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在全市部门(单位)选调10名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作风过硬的优秀干部,组建了软环境建设办公室。实行县级领导重点项目包保制、社区工作日及软环境“四走进”等制度,定期走访了解项目建设、企业经营及群众民生问题。在充分调研基础上,立足城市发展实际,制定并下发了《2017年度软环境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制度办法,确保全市软环境建设各项工作做到有的放矢、有章可循。
深化改革提效能,激发创新创业新活力。充分运用“互联网+政务服务”思维做好放管服,先后调整、承接、合并、取消行政职权128项,全市41个部门,344大项、500小项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已全部实现进厅入网,政务服务“一张网”已经建成。在全省率先将不动产转移登记与抵押登记合并办理,实行不动产数据房产、国土部门双线并行,信息共享,整个流程仅需3天。在州内率先实施企业名称网上登记、网上核名及网上年报制等,在原有“五证合一”“两证整合”登记制度改革基础上,整合17个部门的32个证照实现“三十二证合一”,变政务服务“线下跑”为“线上办”,办理时间也由20个工作日缩短至2-5个工作日,同时,全面推行企业网上简易注销登记,真正实现企业和群众“动动手指交材料,足不出户享红利”。互联网思维下灵活的市场准入准出机制,充分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极大地点燃了全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情。
放管结合强监管,营造天朗气清新环境。通过构建“内部+外部、服务+监督、诉求+反应”软环境监督网络立体框架,做强市场监管。内部,由市软环境办负责具体推进软环境提升工程,在全市开展两次为期一个月的“抓环境、提效能、促服务”检查评议活动,对30个部门单位的涉企“四乱”、损害群众利益等情况进行集中督导。外部,则以21个软环境监测点、188名软环境监督员为阵地、骨干,依托投诉平台“1+1”“两网三平台”及会晤等实时监控手段,掌握“第一手”涉软动态,实现诉求快速反应机制,确保一案一策、限时办结、不留隐患。同时,通过创新“互联网+市场监管”模式,联合全市37个相关单位开展市场主体名录库建设,打破数据孤岛,建立失信企业“黑名单”,并协同市法制办、市场局,全力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工作,切实做到“宽进严管,管服融合”。目前,全市25个行政执法部门“一单、两库一细则”已全部汇总并导入协同监管平台,征集企业信用信息17000余条,6429户次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软环境监督立体框架公式已成为延吉市净化经济生态的一把利剑。
突出重点强服务,培育经济发展新引擎。不断提高政企“直通车”加速度,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依托延吉高新区、新兴工业区“两翼”作用,坚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新兴产业“两条腿”走路,推进税源经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全市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每人包保1-2个重大项目,直接与企业形成对接,全程协助指导推进项目建设,帮助企业破解发展瓶颈,开通重点项目“绿色通道”,指派专人为入驻项目提供“全天候、一条龙、保姆式”的服务,切实履行首问责任制、首办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一次性告知”等制度,对申请材料齐全的当天受理、当天审核、当天发照,对原则性材料相对齐全的企业实行“容错”办理、事后补交的制度,同时还推出网上申办、电话预约、上门办理及延错时服务等便民利企举措。同时,充分利用延边大学人才基地的优势,推进城市间专家交流、校企联姻,为企业转型升级、生产经营提供人才保障。先后为金刚山、敖东国药基地扩建、烟草工业园、万达广场、国药林蛙生物科技、安发(长白山)生物科技园等一大批重点项目提供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全力为税源企业项目保驾护航。(稿源:延吉市软环境建设办公室)
责任编辑:马尧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