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杨波 报道)吉林省汪清县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在漫长的岁月里,积淀了深厚的文化遗产,中国朝鲜族农乐舞便是其中的典型,2009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月17日,红色延边心向党 砥砺奋进新征程——2021“V游延边 发现精彩”媒体采访团走进汪清县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展示馆,一股浓厚的民俗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刻有“农者天下之大本”的农旗,以白色为主的农乐舞服装,钲、长鼓、圆鼓、小锣等农乐,葫芦瓢、草编等各式各样的象帽……这些实物将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追根溯源、发展演变、表演形式、传承保护,大家跟随讲解员的脚步一路聆听,一路赞叹。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历史悠久,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成为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汪清县是中国朝鲜族农乐舞的发源地,1928年,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在汪清县影壁砬子首次亮相,经历近百年的发展演变,农乐舞成为了增进文化认同、维系民族情感的纽带。
传承民俗文化,汪清一直在行动。本着“非遗传承从娃娃抓起”的思路,按照“政府主导、部门主抓、多方协调”的原则,从2006年起,汪清县通过开展非遗保护进学校、进企业、进乡镇、进社区系列活动,相继在幼儿园、学校以及企事业单位、乡镇、社区、村屯、民间艺术团体成立了36个农乐舞培训基地,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乐舞保护、传承和弘扬,掀起了全民共同参与农乐舞(象帽舞)保护工作热潮。
同时投入资金为各培训基地配备设备、设施,通过集中培训等模式,扩大了农乐舞普及范围,目前已培养出一大批农乐舞后备人才。此外,2012年8月,汪清县成功举办了庆祝建州60周年农乐舞(象帽舞)展演暨最大规模象帽舞表演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活动,以1050人的有效成绩成功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2017年3月,汪清县象帽舞艺术团还走进了人民大会堂演出,并获得一致好评。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展示馆2015年开始建设,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投入3100万余元,2019年投入使用,每年接待参观者5000余人。6月18日,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展示馆将正式揭牌。6月30日,我们将举办多彩汪清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作为非遗传承阵地,今后我们会多做一些文旅融合的产品,让更多的人走进展馆,了解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汪清县农乐舞传承保护中心主任孙智强说。
传承民俗文化,守护精神家园。如今的汪清县,正在保护文化遗产、坚定文化自信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责任编辑:马尧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