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相守四十载 筑爱国丰碑

发布时间:2021-06-19 12:41:53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杨波 报道)有这样一位老人与一座烈士陵园相守四十余载,他就是刘国信,一位退伍军人,一位红色精神传承的讲解人。6月18日,红色延边心向党 砥砺奋进新征程——2021“V游延边 发现精彩”媒体采访团走进珲春市英安镇大荒沟村,倾听刘国信老人的红色讲解。

在珲春市大荒沟深山密林处的十三烈士陵园内,一座巍峨的烈士纪念碑耸立于此,十三块黑色大理石墓碑光洁照人,鲜红的碑文清晰可见。

进入陵园前有一段水泥路,平整的路面上星星落落了不少突出的石头。

“这条石头路就是重现当年革命之路崎岖坎坷。”

讲起那段历史,已经68岁的刘国信精神抖擞,面色凝重。

刘国信是土生土长的大荒沟人,从小他就从大人口中知道了十三烈士的故事。19岁,他参军成为一名军人。

1979年,25岁的刘国信退伍回乡,开始担任大荒沟村村长。从那时到现在,每年的清明节、中秋节,他都会领着村委会成员到十三烈士墓来祭拜、除草、填土、清扫。清明节时,附近学校的学生来祭奠烈士,刘国信责无旁贷地担当起讲解员的任务,为孩子们声情并茂地讲解那段历史。从那时起,他就与烈士陵园结下不解之缘。

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刘国信拿起自己的衣襟擦拭着墓碑。

1958年,延边州干部疗养院的老干部们将烈士的遗骸整理出来,分别立碑,1960年,珲春县委在大荒沟建立起“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花岗岩墓碑,并在四周种上了金达莱和松树。

2004年,珲春市委市政府在大荒沟建起了党史展览馆,修复了十几个抗战遗址,这里正式成为党员、学生和外地游客的一个参观基地,来参观的人一下子多了起来,刘国信再次主动请缨,成为义务讲解员。不论何时,只要有人来参观,不论他有多忙,他都会放下手里的活,赶到党史展览馆,庄重而深情地讲解起革命先烈抗击日寇的那段历史。也是在这一年,刘国信在13位烈士的墓碑旁分别栽种了13棵云杉,2011年又栽种了13棵。如今这26棵云杉与他一同守护着烈士陵园。

从家到展览馆要往返十多里路,每年累计有三万多人来参观,为此他每年都要往返几十趟。夏天烈日炎炎,冬天大雪漫山,他光摩托车就骑坏了三辆。

待参观的群众走后,他又会拿起随身带来的扫帚,开始清扫陵园院落。

从前,人们对刘国信的行为不太理解,现在,人们愈发敬重、自豪。

“只要我的身体还能动,我就会把这个烈士墓园一直守下去,把革命烈士事迹讲下去,把革命精神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马尧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