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舟之水 行以为民
中国报道讯(陈国辉 报道)“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是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一次关键契机。解决问题是否彻底,开展成效是否显著,不在于形成了多充分的材料、呈现了多亮眼的数据,关键在于群众的反馈、民心之所向。广大党员干部办实事,就要办到群众心坎上,细琢磨、较真干、都叫好,使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逐渐化为现实,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干是最有力的证明,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蛟河市委以实干促实效,聚焦“所期所盼”找短板、排问题,聚焦“数量质量”立项目、定措施,聚焦“落地落实”强推进、严考核,“三步走”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让办实事之情“润物无声”,沉下心“琢磨”。“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为群众办实事,不是自说自话、自拉自唱,不能自导自演、闭门造车,只有聚焦群众“所期所盼”,听民意、察民情,沉下心来细细琢磨“群众需要什么?怎么能解决?”才能真正把要办的实事捋顺好、谋划好。要“对症下药”,将“办实事”和“转作风”紧密结合,围绕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通过走基层、征集民意、“线上+线下”等多渠道广开言路、问需于民,更要俯下身来全景式调研,多听多看多打听,深度挖掘群众不敢说、不想说、不能说的“背后”问题,在谋划上求深,突出综合施策,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线上依托县域微信公众号开展“你来提、我来办”民意征集活动,梳理反馈合理化建议;线下领导干部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集中走访调研,深入党支部联系点解决问题。以为群众办实事的恒心、决心和信心,践行“以百姓心为心”的初心,春风化雨般融入百姓心田,润物细无声。
让办实事之音“掷地有声”,不折扣“真干”。“不抓实,再好的蓝图只能是一纸空文,再近的目标只能是镜花水月。”当前,有的党员干部“拈轻怕重”,对于群众的诉求挑挑拣拣,难办的不办,快成的算自己办的,最终实事也办成了“虚事”。要围绕问题清单,综合考虑群众诉求的关注率、覆盖面、普惠度以及实施的难易度,按照“小切口、影响大、能办到、能感受、群众直接受益”的原则,分级分批分期确定实施项目,并确定动态调整机制。要为群众办实事就要真办真落实,不能口号喊得“震天响”,实则唱着“空城计”。要勇于挑最重、最难的担子,多下抓小、抓细的“绣花”功夫,在载体上求新,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才叫做“实”。项目责任单位要制定项目实施方案,明确路线图、时间表、责任人。对项目投入度、措施精准度不够的项目,打回重新立项,形成从项目确定到落实的全程闭环管理,同时梳理市、乡、村三级项目清单。实施“五个一”责任清单,对投入力度不够、措施不够精准的项目,自查整改,重新立项。“凡出言,信为先”,对于实事项目要言出必行,任务一旦确定,就要抓一条落一条,不投机取巧、不缩水打折,以抓铁留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让办实事之效“立竿见影”,获百姓“叫好”。“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是阶段性的,但为群众办实事是要长期坚持的。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利益的政绩观,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不将台账有多细、报告有多好作为自我陶醉、自我满足的“绊脚石”,更不能等待观望、裹足不前,办实事之路一刻都不能放松。在聚焦“老小”领域突出问题基础上聚焦“旧远”,聚焦“旧”字,实施老旧小区、道路改造,让广大市民共建共享更加美好的生活;聚焦“远”字,着眼长远发展,群策群力,让百姓笑脸成为蛟河乡村振兴的新名片,确保“老有所养、幼有所学、旧有所变、远有所谋”。要将办实事与建章立制相结合,建立健全部门联动协调、项目巡回督导、“承诺、开门、调研、结对”办实事、评议督导、常态化宣传引导等制度,用实招硬招巩固成效、破解痼疾顽疾。办实事的最终目的是让群众满意,要在推进上求实,聚焦结果导向,行之必果、敬终如始,不要“我觉得”,要“群众觉得”,使实事“落地就见效”,老百姓叫好称赞,以办实事成效凝聚民心,以解难题成果汇聚民力,不断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
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越往深处推,越考验行以为民的初心、恒心。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民乃“载舟之水”。要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厚植实干为民“沃土”,让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实践活动成效的成色更足,真正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责任编辑:马尧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