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记者聆听

乡村春晚——连接你我的喜悦

发布时间:2023-11-20 17:49:44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张建丰 报道)春节的喜庆气氛从来不会消弭,每年一到正月前后,中华大地沉浸在一片祥和、欢乐的海洋中。不论是传统媒体的播报内容,还是新兴自媒体的传播片段,往往被喜庆气氛围绕的“草根”文化舞台占领头条,即乡村春节联欢晚会。丽水各地的乡村春晚以不同形式,大大小小几千场乡村春晚文化活动,在农村的土地上讲述着丽水的故事,中国的故事。

是人民的狂欢

中国是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多民族国家使我们有不尽相同的民族风情和风俗习惯。但是,每个华夏儿女在春节时分聚集在一起,一同策划晚会、筹备演出、表演节目,一起同庆祝中华民族共同的重大节日。他们深知,无关乎身份、地位、知名度,每个人展示才艺,用独特的技能和饱满的热情赢得众人的欢呼和呐喊。同时,他们也将自己的这份欣赏和赞扬毫无保留地赠与同伴。在丽水,乡村春晚营造的一年一度的大型“派对”气氛,拉近了每一位参与者和观看者的距离,或是返乡过节的孩子,或是留恋故土的老人,或是驻扎乡村的建设者,更或是“云观看”的漂泊游子,他们齐聚一堂,欢声笑语,其乐融融,无一不深深地投入这一场狂欢,享受这一刻的欢聚时光。这就是人民的狂欢,是属于炎黄子孙的热闹。

是文化的展现

以庆元县举水乡的“月山春晚”为例,月山村除了在当地设置主会场,还设了“杭州分会场”,省级频道同步播出,将乡村春晚推向了全世界。有着43年发展历史的“月山春晚”,如今的展现形式已不受局限,节目样式多、内容丰富,其中编写、策划、表现皆来自于生活和劳作。日常农作场景、村民间的对话、鸟兽身形模仿等被编汇进歌曲、小品和戏剧中,给人们带来欢乐的同时也展示出文化的强大魅力,令人久久难忘。不单是内容源自于生产生活,乡村春晚中使用的道具和服装也都来自农田草地,绣着乡村图腾,画着万物生灵,其呈现的都是一代代村民的智慧、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村民间真挚的情感。乡村春晚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把握住人民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尊重每一位参与者的创造和热情。于是,在强大的文化凝聚下,丽水各地的乡村春晚百花齐放,经久不衰,就像月山村的乡村春晚,一办就是四十余年。

是自信的表达

乡村春晚更是一种民族文化自信表达形式的具体表现。让“土”不再土,让“草根”文化冲上舞台,让“接地气”成为强有力的时代音符。大港头镇大港头村的村民便将心中所想、所梦、所追,向志同道合的人们展示出来,他们在街头、舞台,载歌载舞,将欢乐带给身边的人。当人有了自信,便有了魂;当民族文化有了自信,便有了民族之魂。乡村春晚所展示的就是人民在精神文化层面上的自信。他们敢于将发生在田间地头活色生香的故事和邻里间形形色色的人物搬上春晚的舞台,用歌声、戏曲、叙述等不同形式表达出内心的精神富足和文化自信。这正是村民们在向全世界倾述,中国的小康社会不只是经济上的富足,更是一种文化上的小康、精神上的小康。

是团结的象征

中华文化海纳百川,中华民族包容每一个华夏儿女。在青田,乡村春晚将遍布在世界各地的33万海外华侨凝结在一起,通过直播,他们“回家”,他们反哺乡土,因为一场乡村春晚凝聚在故乡的土壤之上。他们看到了乡村建设者的努力,看到了新农村的发展进程,也看到了内心的恋乡之情,今后更无法割裂与故土的羁绊。对故土的真挚情怀,对邻里的真切情谊,心系乡村发展的真心实意都在乡村春晚的舞台上掀开序幕,并朝着团结互助的实际项目上不断绵延生长。丽水人在乡村春晚的舞台上展示自我情感和有血有肉的故事,用满满温情感动观众,他们在这种自内而发的真实情感中寻找思想的寄托、文化的认同和“天下大同”的理想。我们更应该看到乡村春晚带来的不仅仅是瞬间的感怀,而是一种持续的、长期的、坚定的秉持着共富理念的团结的力量。

是创新的标志

不断地打破束缚、破解难题,从不限表演形式、专业水平到为乡村春晚搭台、招募、解决资金问题,每位参与者都积极投身于节目创新、形式改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他们致力于用更加新颖的呈现形式,吸引村民的注意力和关注度;用强大的包容性尊重个性差异,使乡村春晚更具丰富性和多样性;用坚守开办初心的态度,把握乡村春晚的发展方向,旨在让每一个村民都快乐起来。在松阳和遂昌,乡村春晚给村民带来的不仅是文化的感召,也有做好配套服务的激励。遂昌县湖山乡星空露营基地便依托乡村春晚,举办了“露营节”等项目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他们不断更新基础设施服务,创造了越来越多的经济效益。同时,我们应看到优秀文化的潜移默化的特点,更应发挥出乡村春晚“润物细无声的”的作用。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拓展乡村春晚的深度和广度,立足于乡村实情,在舞台上展现出农村的创造力和创新力,让乡村春晚成为文化创新的标志之一。

丽水用乡村春晚讲好农民的故事,提高全民艺术普及度,让村民在狂欢中找到丰富精神世界的途径,在文化自信中发展和创造源自于乡村劳作生活的文化载体,在共同富裕目标的指引下团结奋发,用积极、热情的态度,奔向快乐、富足和幸福的美好生活中。我们更应看到,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人民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愈发强烈,从村民自发举办的乡村舞台出发,用心去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用身体力行去支持乡村振兴事业。

责任编辑:马尧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