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官网公布《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征求意见稿)》。值得注意的是,2000年曾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的野猪,在名录征求意见稿中被删除。
野猪缘何拟“被除名”?数量攀升酿灾祸是重要原因。随着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等系列工程的实施,其生活环境得以有效改善。再加上野猪的繁殖速度较快、天敌较少等原因,其数量更是快速增长。2020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仅四川省通江县就有野猪2万头。成群结队啃玉米、横穿马路撞翻面包车、跑进养鸡场吃掉100多只鸡……野猪之患日益成为新问题。
征求意见稿拟对野猪“除名”,无疑充分考虑了其种群变化动态、面临威胁、社会关注等多方面因素。“有利于社会发展”是贯穿名录始终的基本原则之一。当农户的生产生活受到明显影响、生命安全缺乏有效保障时,这样的情形显然于社会发展无益。“对生态、科学价值尚无须纳入保护范围,且公众意愿普遍难以接受的物种,暂不考虑列入本名录”,在征求意见稿的说明中,不难发现有关部门基于民众诉求、社会发展的政策考量。
既然任意捕杀不是政策本意,那“除名”对于公众意义何在?公众能否从中找到规避野猪伤害的可行方法?一方面,生态环境向好转变是最重要的信号,这直接关系到公众对高品质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另一方面,拟出台的新名录为持续性的野猪数量调控扫清法律障碍。“三有”名录拟删除野猪,无疑将使科学调控野猪的种群数量有了广泛的讨论、实施空间。(静子)
责任编辑:马尧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