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

以冰雪之名礼敬奔腾时代

发布时间:2022-02-15 23:17:58 推广 来源:文汇报

一段历程,而非一个瞬间

1980年,中国在国际奥委会恢复合法席位后首次参加冬奥会。皑皑雪山、银装素裹的东北大地,人们奔走相告这个讯息。一年半以前,当我在浩如烟海的素材中摸索时,这个瞬间突然撞进了我的脑海,掀起令人振奋的波澜。

创作之初,我和我的编剧搭档开始对中国参与冬奥会的历史进行繁杂的案头工作,走访、论文、书籍、视频……了解愈多,下笔却愈发艰难。随着对素材的深入挖掘,“冬奥会”三个字在我们认知中一点点丰满起来,从一场盛会,变成了一段历史,变成几代数以万计冰雪人百感交集、甘苦与共的跋涉。作为致敬北京冬奥会的剧目,我深感此次创作责重千钧。“冬奥”是什么?每个人心里都有不同的答案,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从千头万绪的素材中,寻找到一个令人心动的支点。

确立了创作起点以后,结构形态是创作面临的又一座高山。四十多年的历史跨度,纷繁散落的素材如同砖块瓦砾,盖出来的是宫殿还是庙宇,选材眼光不同,建构思路不同,效果自然是天差地别。以某个运动员为中心,以某个优势项目为中心,或是以冬奥筹备为中心,无数个方案摆在眼前,但都流于常规或单薄被舍弃。对中国冰雪运动发展历程有过深切感知后,我们深知:中国与“冬奥”的情缘,并非2022北京冬奥可以囊括;这场盛会不是凭空出现的空中楼阁,而是几代冰雪人一砖一瓦垒就,是中国改革开放沧桑征途的缩影。多经思酌,我们确定了故事的结构方式:大胆采用上下篇的形式,贯穿冰雪运动的红线,以纵深的历史视角,书写中国改革背景下个人命运和家国情怀交织的冬奥历程。

一个梦,两代人。以冰雪之名,冬奥的荣誉不只是某一个瞬间,而是一段意义非凡的时代历程。我们希冀在《冰雪之名》的故事中,讲述中国冰雪人从雪乡到城市、再从北京走向世界的坚实足印,以及与此应和的心灵脉动——而这一切,都是过去、现在和将经历的奔腾时代的生动见证。

我们的奥林匹克

冬奥,不仅是一项体育盛会,也是一次高规格、大范围的社会动员,是一次辐射广远的文化事件。《冰雪之名》除了追求时代纵深,在叙事广度上也进行了有意识地拓延。

参考中国输送冰雪运动员的主要途径,故事描绘了东北——北京的由远及近的地域图谱。故事开篇,就把视角拉到了与冰雪运动有着天然亲缘关系的东北。无论是严义国雪夜冰橇返乡、严振华组织野冰比赛,还是严振华唐剑坠入熊洞遇险……都展示着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与博弈关系——这种从冰天雪地里迸发出的生命力,正是历代冰雪人的精神内核,也是冬奥精神的题中之意。相应,故事的尾声,严森林回到东北故乡,红红火火办起了冰雪旅游产业。冰雪之魂从雪乡生根,终而反哺雪乡,这既是故事里的多彩人生,同样是我们对现实的美好期许。

《冰雪之名》除了展现我国优势项目短道速滑外,还花了大量笔墨在花样滑冰和跳台滑雪等项目上。我们知道,若聚焦短道速滑项目,自然符合大众对大国体育风采的期待,能满足观众民族自豪的“爽感”。但奥林匹克精神的要义,不仅仅是输赢胜负,也是参与,是分享,是携手共进和相同的愿景。正因如此,我们在创作中坚持了由微观至全景的创作准则:多地域、多项目、多岗位切入,《冰雪之名》要讲的不是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而是我们的奥林匹克。

求实、求准与求真

对于2022年的观众来说,冬奥早已可及可感,它已经悄无声息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诠释这样一个题材,容不得创作者的臆想和悬浮,我们务必坚定地选择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时代求实,技术求准,人物求真。

本剧播出之时,恰逢北京冬奥会开幕。中国体育运动前所未有的发展、冰雪健儿一路行来的荣耀与泪水、领奖台上耀眼的中国红,这一切正在尽情绽放。作为这伟大时刻的见证者,以人文的笔触谱写冰雪故事、致敬奥运精神,是创作者的荣幸。“冬奥”的故事到底该是什么样?亿万国人,心中自有无数个答案。笔者与编剧搭档胡雅婷、张贝思,诚惶诚恐,但求尽己所能,绘出冬奥在中国奔腾时代留下的美丽侧影,也希冀《冰雪之名》的故事,为中华、为冬奥、为奥运健儿,献上一曲真诚挚切的颂章。(梁振华)

责任编辑:马尧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