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逐渐走进千家万户,食材不新鲜等问题受到吐槽。迅速蹿红的预制菜安全性如何?
近年来,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预制菜从供应餐厅向供应家庭拓展,逐渐走进千家万户,在虎年春节迎来了爆发式增长。有线上买菜平台7天就卖出了300万份预制菜,每笔单价同比增长1倍。
预制菜方便了家庭生活,但图文不符、偷工减料、食材不新鲜、口味不佳等问题也让不少消费者“吐槽”不已。有消费者提出,商家为节约成本,放置的冰袋数量不够或冰袋太小,影响食材新鲜度。
监管部门可以通过公开通报,风险评估等级、设备监管等办法加强监管。长远来看,预制菜的问题属于社会共治问题,需要监管部门、消费者协会以及媒体、互联网平台等多方面多层次的监督治理。
梅菜扣肉、黑椒牛柳、法式羊排、红烧黄花鱼、小鸡炖蘑菇……今年春节前,北京市民陈先生从App上下单了一批预制菜。除夕当天,只是简单加工,一桌丰盛的年夜饭便迅速“做”了出来。“今年年夜饭想在自己家里吃,又觉得做一大桌子菜太麻烦,预制菜成为一个很好很方便的选择。”陈先生说,真是省心又省力。
所谓预制菜,就是对食品原料预先进行半加工,然后包装以及冷冻保存,消费者购买后经过简单烹饪,就可以上桌食用的菜品。去年以来,受疫情影响,“宅经济”拉动了预制菜从供应餐厅向供应家庭拓展,并逐渐走进千家万户,在虎年春节迎来了爆发式增长。
预制菜方便了家庭生活,但并非所有消费者都有和陈先生一样的好体验,图文不符、偷工减料、食材不新鲜、口味不佳等问题也让不少消费者“吐槽”不已。
多位专家建议,要加强对预制菜质量和安全的监管,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同时,也要给相关企业提供良好有序发展的环境,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让人民群众更好地享受到这种便捷的生活服务。
企查查数据显示,中国现存预制菜相关企业6.81万家,2021年新增4212家。
有关预制菜面临的安全隐患,北京工商大学新商经研究院执行院长周清杰认为,首先要考虑加工过程是否符合食品安全的问题,其中包括原材料的新鲜程度、加工过程中食品添加剂剂量;运输过程中冷链环节也至关重要,要控制温度,还要注意运输途中的破损问题。
相关部门也关注到了预制菜的安全问题。2020年8月6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就《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调整食品经营项目的修订内容中,增加了简单制售分类、增加半成品制售项目等。针对简单制售类项目风险相对较低的特点,进一步细化食品经营项目类别,实施食品安全风险分级分类管理。
《办法》明确,在热食类、冷食类、生食类食品经营项目的基础上,增加简单制售分类,适当简化简单制售类项目审查要求。增加半成品制售项目,明确半成品定义,规定半成品制售仅限中央厨房申请。
那么,具体如何监管,既保障预制菜质量和安全,让人民群众享受到这种便捷的生活服务;又能够让相关企业良性发展,进而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呢?
“目前来看,存在一定的监管力量不足的问题。监管部门可以通过公开通报,风险评估等级、设备监管等办法加强监管。食品经营企业要严格按照规章进行生产经营,要以自治为主,加大对自身管理的监控。”周清杰说,长远来看,预制菜的问题属于社会共治问题,需要监管部门、消费者协会以及媒体、互联网平台等多方面多层次地监督治理。(赵丽)
责任编辑:马尧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