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生产生活的新空间。在数字社会生机勃勃的同时,网络安全风险隐患也逐渐增多。信息泄露、网络诈骗、网络谣言等事件提醒人们,亟须筑牢网络安全的屏障。
数字时代的一道“必答题”。近日,河南某中学的网络课堂遭到黑客入侵,“闯入者”肆意发泄负面情绪,扰乱教学秩序。针对该网络暴力事件,公安机关已进行立案侦查。
在数字时代,互联网在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信息安全风险。从个人信息泄露、网络诈骗,到网络暴力、网络攻击等,伴随万物互联而生的风险互联,不仅威胁每个人的生活,也威胁着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乃至国家安全。如何为网络与信息安全上一把“保护锁”,是数字时代的一道“必答题”。
利用APP进行诈骗已成为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主要犯罪手段之一,约占整体案发量的六成。其中网络兼职、快速贷款等诈骗APP较多,特别是一些仿冒各大银行和金融平台的APP具有较大迷惑性和欺骗性。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实施5周年。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认为,居家办公、远程学习成为人们的长期习惯,网络环境开放、用户角色增加、防护边界扩张等带来各类新的安全风险。此外,5G商用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企业内外网关联增加了工业互联网安全风险;智慧城市、车联网在开启万物互联的同时,也让城市安全成为备受重视的话题。
用法律法规筑牢“防火墙”。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施行1周年。近期,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APP以强制、诱导、诈欺等恶意方式违法违规处理个人信息的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依法查处135款违法违规APP,广大网友拍手叫好。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始终坚持依法管网、依法治网,持续强化个人信息保护领域日常监管,不断加大执法工作力度,坚决维护人民群众个人信息合法权益。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施行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颁布实施,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的出台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制定,在数字经济发展和法治建设进程中,有关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的法律制度逐步建立并不断发展完善。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张新认为,一系列配套法规规章以及相关实施标准的出台,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网络安全、数据与信息保护法律体系,对维护国家安全、网络主权以及保护公民权利,推动数据流动应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网络与信息安全保护是一场持久战。专家指出,除了筑牢法律、技术“防火墙”,各方主体都应自觉成为信息安全卫士,不仅维护自身数字权益,更要提高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整体保障水平。
北京京师事务所律师孟博建议:“对网友来讲,要提升信息保护意识,规范操作,保护好自己的信息安全,做到不轻信陌生来电、不轻易点击不明链接和二维码、不轻易转账。”(李嘉宝)
责任编辑:马尧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