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

“生态包袱”变成“绿色财富” 延吉秸秆还田有声有色

发布时间:2022-12-13 21:48:20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王晓彤 报道)近日,在延吉市朝阳川镇太兴村看到,马力十足的旋耕机正在田间作业。尽管天气寒冷,太兴村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抛撒机在前方“开路”,多台旋耕机并排前进,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土地表面的秸秆被埋进地里,黑色土壤露出地表。

从今年10月中旬开始,延吉市朝阳川镇正式开始秸秆翻埋还田工作。“秸秆还田一共分三步,秸秆机械粉碎后,由抛撒机对水稻秸秆喷施腐熟菌剂,再用旋耕机进行机械化翻埋技术,实施水稻秸秆全量还田。”延边圣越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齐森告诉记者,今年,合作社一共投入5辆抛撒机、2辆200马力旋耕机,并对车辆油箱进行了改装,能在很大程度上节省时间,顺利完成预定目标。

2021年,朝阳川镇以勤劳村、八道村为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试点,初有成效。今年,镇政府委托延边圣越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延吉市鼎辉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去年经验在全镇所有水田村全面推广,将秸秆全量化还田,把“生态包袱”变为“绿色财富”。

据朝阳川镇农业农村办公室主任李虎正介绍,经过秸秆翻埋的土地,第二年播种成活率、施肥渗透率、土地产量都更高,有效保护了辖区内黑土地,对实现耕地质量、耕作生态、耕作效益绿色增长起到了良好效果。

2022年,朝阳川镇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约2600公顷。目前,两个合作社配有14台四轮农机、10台抛撒机、6台旋耕机,已完成1870公顷土地作业。因降雪等天气因素,符合作业条件时将继续开展除涝洼地外的项目作业。

责任编辑:马尧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