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记者聆听

蛟河永青村农民盛行养牛“数字化”

发布时间:2023-02-21 23:32:23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躺在温暖的被窝里或者外出干活,只要打开手机,心里惦记的那个牛棚,那一头头白黄相间的西门达尔牛便呈现在了眼前——有没有哪头牛的缰绳开了?最近是不是有母牛临产?哪头牛不那么有精气神了……这是蛟河市白石山镇永青村养殖户开启的“数字化”养牛新模式。

从牛进入牛棚开始,悬在棚顶的监控设备,就成了养殖户的“火眼金睛”。业内人士认为,视频监控正成为重要的畜牧业生产要素之一。

目前,永青村有60多个养牛户,20多家安装了摄像头。

“数字化”养牛,让永青村养牛户彻底告别了数九寒冬两三个小时跑一趟牛棚的历史,也让对牛棚图谋不轨的人望而却步。这一切源于一个叫米相军的年轻人。

36岁的米相军养牛已有十三年。在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他化身“新农人”,通过科技手段,开启了“数字化”养牛的新模式。

永青村养牛的历史悠久,每家每户都有两三头牛,母牛下的牛犊,公的卖掉,母的养大了当“牛妈妈”。

2010年,刚结婚的米相军开始养牛。2012年,他借钱买了场地,加盖了两栋140平方米的牛舍。他要搞规模化养殖,要像养孩子一样精心饲养“牛娃子”:让牛在寒冬里有地方遮风挡雪,酷暑有地方遮阴纳凉。他一次性买入了30多头牛,依靠自繁自育扩大规模。转过年来,他手头虽然没有余钱,可是多出来的就都是赚来的。

全年无休是米相军工作的日常。他每天4时就要起床,开始铡草、配料、搅拌和投喂。身上溅上屎尿也很常见,最难的还是母牛产仔的时候,尤其是头胎母牛。这也是养牛户面临的最大风险。胎位正不正?预产期是几号?这都是米相军提前就要了解的情况。

随后,米相军要准备好待产事宜,随时查看母牛情况。每个晚上两三个小时就要去一趟牛棚,一番折腾下来,熬一宿是常事儿。只有“母子平安”,他才能安下心来。有时候,一头牛的缰绳开了就会在牛圈里“寻衅滋事”,伤及牛群。米相军闻讯要立即赶来“拉架”。同时,还要预防。这些麻烦始终存在,无论寒冬酷暑,无论白天黑夜。

如何让养殖户减小劳动强度,是白石山镇领导在宣传政策、帮助养殖户协调贷款的同时思考最多的一件事。“人防+技防”,在全镇畜牧养殖技术培训大会上,镇领导的讲话让米相军来了灵感:在牛棚里安装摄像头,跟手机联网,随时随地就能通过手机看到牛棚里的动静。于是,米相军花了4000多元钱上了监控设备。

米相军拿出手机,打开了视频监控:“你看,这会儿,这头牛吃草着呢,这头没有吃。有了这套设备,可以随时用携带的手机实时察看牛的健康状况,出门在外也很放心。”

看到米相军家的牛棚安装了监控,养牛户纷纷“跟风”。凡是有七八头牛的养牛户都安装了监控。

今年48岁的张建全就是其中之一。他家现有20多头牛,花3000元钱安装了监控设备。

“米相军是年轻人,头脑活泛,跟着年轻人学才有‘钱’途。他还特别热心。前几天,我家的牛肠痉挛,咱也不明白是咋回事啊。米相军来了,给牛打了两针,牛就好了。”张建全说。

在永青村,谁家去牛市抓牛,谁家卖牛,都得拉着米相军,米相军在他们眼里是行家里手;谁家的母牛下崽,都得找米相军来,好像他就是“接生婆”;谁家牛生病了也找米相军。米相军开玩笑说“自己有一天不养牛了,也能当半拉兽医。”

“以前跟着我们‘混’的人都去‘投靠’米相军了。因为米相军能带来新思想,能跟上时代潮流,关键是能带着大家一起赚钱。”永青村党支部书记刘德才说。

编后:畜牧业是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保障肉蛋奶等“菜篮子”供给的民生产业。在快速迭代升级的数字化时代,粗放式的传统养殖方式向现代化的智慧养殖转变是大势所趋。

作为初中毕业的米相军能够引领乡亲们,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勇于抓住新事物,寻求用科技手段将养牛户从传统艰苦的养殖作业中解放出来,而且大大提高了养殖效率。就拿米相军的养殖大棚来说,他现有140多头牛,算他在内2个人搞定全部活计,生产效率可见一斑。

一石激起千层浪。未来,养殖规模化是发展的必由之路,数字化、智慧化养殖将成为助农增收的一条新路子,势必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数字动能。(蛟河市委宣传部 供稿)

责任编辑:马尧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