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落实最高检关于开展“数字检察”工作的总体部署过程中,吉林市船营区人民检察院结合办案实际,聚焦数字赋能防范金融风险,全力守护辖区金融安全。近日,该院邀请中国人民银行吉林市中心支行、中国建设银行吉林市分行、中国交通银行吉林市分行、中国农业银行吉林市分行、中国工商银行吉林市分行等二十余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座谈,就拓宽大数据建模渠道、信息资源整合模式进行深入交流。
座谈会上,船营区检察院向各金融机构介绍了数据建模的基础和构想,该院检察官在依法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发现有不法分子为牟取非法利益,在银行办理业务过程中存在涉嫌伪造国家机关证件、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信用卡诈骗、骗取贷款等多个违法行为及风险点,这些犯罪均严重危害金融管理秩序、社会管理秩序和公民、法人的财产权利。该院以此为基础,积极开展大数据调研及建模工作。
“因夫妻一方自身征信不良等原因导致无法在银行顺利办理购房贷款,于是通过办理假离婚证的方式,再由征信良好的一方持假离婚证以个人名义申请购房贷款……”检察官以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罪为例向参会的各银行业代表阐述了数据建模的必要性和工作思路。“特别是当犯罪嫌疑人的职业是房屋销售时,有可能介绍多名客户用办理假离婚证的形式办理贷款。通过将检察机关掌握的犯罪嫌疑人姓名、销售楼盘的数据信息与银行掌握的购房贷款数据信息进行交叉对比的方式,可以迅速划定可能存在其他犯罪事实的重点区域。”数据建模既能为检察机关精准锁定侦查监督线索,也能为银行风险控制提供具体抓手。
“我们愿意在现有权限内,对数据资源整合方面作出探索,确保将贷款发放至符合贷款条件的人手中。”银行业参会代表对检察机关做出数据建模、数据碰撞的工作思路表示认同。
检、银双方达成以下共识:一是加强银行业对开卡、贷款客户提供证件、资质进行实质性审查力度;二是银行依法提供调取证据相关内容,履行提供证据的法定义务;三是银行业与检察机关形成联动机制,及时对易发、高发案件特点进行提示和反馈。
此次座谈会突破了检察机关与银行业数据建模、数据碰撞的瓶颈,对大数据赋能检察工作现代化进程,防范、化解金融领域犯罪风险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吉林市船营区人民检察院供稿)
责任编辑:马尧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