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通讯员张彤)金秋时节,广袤田野一片金黄,饱满的稻穗“笑”弯“腰肢”,澄黄的玉米颗粒饱满,农民们抢抓晴好天气,掀起秋收热潮,丰收的喜悦从田间蔓延至心间。
作为农业大省和粮食大省,年初以来,吉林省狠抓粮食生产,在增加粮食播种面积、提升粮食单产上聚焦发力,逐个环节安排部署、逐季压茬推动落实,奋力夺取粮食丰产丰收,加快推进“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目标实现。
春华秋实,不负耕耘。据10月1日农情调度,全省秋粮已收获475.79万亩,其中玉米已收146.58万亩,水稻已收108.3万亩,大豆已收116.69万亩,其他粮食作物已收104.22万亩。
“今年,粮食丰收已成定局。据农情调度和专家多点位测产,预测全省粮食总产量在850亿斤左右。”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李德明信心满满地说。
护黑土,扛起粮食安全重任。优质的土壤,是粮食生产的基础。走进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平整肥沃的玉米地随风掀起层层绿浪,一穗穗金黄的玉米颗粒饱满,丰收在即。
“今年,流转的5000亩地均采用‘梨树模式’耕种,土地通透性强,根扎得深,玉米长势较去年好了很多,每穗预计能打到6两多,一公顷按5万株算,产量能达到3万多斤。”望着长势喜人的玉米,梨树县宏旺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雨脸上满是喜悦。
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今年,在“梨树模式”原有4种保护性耕作模式的基础上,梨树县加入了秸秆科学离田和粪肥堆沤还田,加快推动秸秆过腹转化,增加土壤有机质,对黑土地保护起到促进作用。
“今年,全县推广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310万亩,占玉米面积的90%左右;玉米总产量有望达到45亿斤,相比去年增产5%到10%。”梨树县农技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自豪地说。
为了实现黑土地保护提档升级,吉林省与中科院共同实施了“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在粮食主产区建设3个万亩级、30个千亩级示范基地,成立了6位院士领衔的省黑土地保护专家委员会,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工程研究中心5个。
如今,“梨树模式”已成为防风固土、培肥地力、抗旱保墒、节本增效的综合代名词。
今年,全省保护性耕作推广面积扩大到了3300万亩,稳居全国首位;启动实施了“百千万”引领提升行动,培育109个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技术服务,科技成果示范效能不断提升,为全省保护黑土地实现粮食稳产增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让小小“土特产”成为带动农民增收大产业,近年来,吉林省优势特色产业蓬勃发展,长白山人参产量占全国60%、世界40%;鹿茸产量、桑黄栽培量居全国第一位;黑木耳年栽培规模28亿袋、产量117万吨,居全国第二位。设施园艺加快发展,实施“百万亩棚室建设”工程,全省棚室面积达到75万亩,促进冬春蔬菜自给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
责任编辑:马尧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