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王永范报道)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吉林省蛟河市,近年来,提出了“旅游兴市”发展战略,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拉动消费、带动就业、提振经济的重要抓手,从而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深入了解蛟河市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本网记者采访了该市市长王威。
王威介绍,蛟河森林资源丰富,山水组合优良,旅游产业发展优势明显。一是生态资源得天独厚。拥有拉法山、红叶岭、白石山三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是吉林省唯一一个拥有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县级城市,域内森林覆盖率达66.11%。其中,拉法山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现已开发出“关东奇山”拉法山、“秋天童话”红叶谷、“森林浴场”庆岭、“关东九寨”冰湖沟、“小长白山”老爷岭、“山水画廊”松花湖等六大特色景区,构成了一幅巧然天成的山水画卷。二是人文历史底蕴深厚。蛟河是全国文化先进县,新站镇是第一批吉林省历史文化名镇,以前进古城为代表的辽金文化,以“拉新战役”遗址、国共谈判旧址为代表的红色历史文化,以及“三线”遗址军工文化、松花湖渔猎文化、红叶岭木帮文化为代表的地域文化源远流长、深沉厚重。三是乡村旅游蓬勃发展。蛟河是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孕育了中国最美传统村落富江村、全国美术写生基地金兰湾、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乌林朝鲜族自治乡,以及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庆岭镇庆岭村、联江村等重点旅游村屯16个,培育了北国之村、亿联生态园等乡村旅游园区4个,打造了环松花湖沿线等乡村旅游聚集带4条,建设旅游风景线300余公里,全域开发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基本构建。四是交通区位优势明显。蛟河位于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中间节点,处于全省“长通白延吉长避暑休闲冰雪旅游大环线”。境内长珲高速公路、长珲高速铁路、302国道、222国道贯穿全境。市乡主干道通往主要景区支线旅游公路全部实现硬覆盖,2022年荣获“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具备长吉两市旅游“后花园”和东北周末游自驾目的地硬条件。
虽然蛟河旅游有着独特的自然优势,但也面临着新形势下的困难与挑战。王威作了进一步的说明,一是旅游产业发展不充分。龙头旅游产品不多,除拉法山、红叶谷外,缺少更多知名度高、吸纳力强、带动力大的景区,且产业链短,缺少游客体验强、参与度高的项目,还停留在“休闲走一趟、养生吃一顿、度假住一晚”的观光旅游层面。二是旅游形象缺乏深度开发。蛟河与周边市州、县区地理相近、气候相似、文化类同,森林、山水等特色旅游资源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可替代性,容易受到周边同类资源的“形象遮蔽”。如何挖掘品牌资源优势,突出旅游形象的唯一性、独特性和地域性,是旅游品牌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三是地域文化挖掘不足。蛟河市虽然文化遗产众多,但真正开发成为旅游产品,融入旅游活动中的却屈指可数。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耦合度不高,文化赋能较弱,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放大为旅游发展优势,历史人文类资源开发利用还需进一步强化。四是拉动消费能力有限。多数景区景点仍以门票收入为主,住宿、购物、娱乐等旅游要素发展相对滞后,游客综合消费较低。黄松甸黑木耳、灵芝等“土特产”未能借助旅游业开辟出新的销售途径。游客游玩时间较短,消费少,属于典型的“路过型”旅游。
蛟河市如何利用好自然资源的优势,如何在坚持打造全域旅、实施“旅游兴市”的发展战略,王威表示,定位准确、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是当前蛟河旅游产业“破冰”的前提。根据近10年来蛟旅游游客信息显示,蛟河年均接待游客59.85万人,其中,省内游客占32.6%,省外游客占67.4%,省内游客市场占有率不高。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长春市常住人口为908.72万人,吉林市常住人口为362.37万人,长吉两市人口密集、经济活跃、消费水平高,加上全省打造冰雪和避暑休闲生态旅游万亿级大产业机遇,蛟河要主动融入“长通白延吉长避暑休闲冰雪旅游大环线”建设,打造长吉两市旅游“后花园”和东北周末游自驾目的地,力争通过四年时间,旅游业产值年均增长25%以上,实现“翻番”,到2026年,旅游业占GDP总量的9.6%,旅游业直接和间接就业人口达到4.6万人。一是突出串点成链,打造避暑休闲旅游目的地。第一步要重点开发松花湖消夏避暑休闲度假游。目前已整合涉农资金7000万元,对环松花湖16个旅游村屯进行改造,并借助全省“22°C的夏天”这一品牌,推出了最美骑行路线,举办了环松花湖自行车赛,起到了较好的宣传推介效果。第二步要进一步整合环松花湖周边旅游资源。持续开发插树岭漂流、庆岭活鱼、北国之村户外营地等特色资源,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顺应大众旅游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真正让游客“进得来、留得住、不想走、还想来”,达到由观光为主向休闲度假调整,逐步形成以休闲度假为主的格局。第三步要加快建设琵河水电旅游小镇,推出白石山国家森林公园徒步穿越、“三线军工故地”等项目,吸引一批研学游爱好者前来打卡;依托红叶岭国家森林公园,实施前进古城遗址保护工程,挖掘辽金文化内涵,讲好古驿道故事,全面打响“这么近、那么美,周末蛟河享山水”消夏避暑旅游品牌。二是聚焦旅游热点,不断释放夜游和红色旅游活力。蛟河要抢抓夜游和红色旅游“新流量密码”契机,一方面,加大红叶谷景区光影夜游投入,升级“灯光夜游·梦幻森林”项目2.0版,让红叶谷夜游更具吸引力和赏玩性;加快拉法山“日出云海·日暮霞光”观景台建设,让老景区聚集新人气、迸发新活力。另一方面,要将拉新战斗融入全省红色旅游六大品牌工程(拉新战斗是东北民主联军在战略撤退中取得的第一场胜仗),开放新站谈判旧址,建设拉新战斗展览馆,并与拉新战斗烈士墓碑等串联起来,打造拉新战斗红色游。三是借势冰雪产业,全力吸引外资建设滑雪场。2022-2023雪季,吉林市北大湖、万科松花湖两大滑雪度假区共接待游客121.3万人次,同比增长4.45%,实现旅游收入6.33亿元,同比增长18.54%。蛟河市应从做好“冰雪+”文章出发,高标准谋划建设天桥岗滑雪场项目。项目建成后,预计运营时间可达5个月,日接待游客量达1万人,可创造就业岗位2000-3000个,将与北大湖、万科松花湖滑雪场互补形成各具特色的滑雪度假区,让外地滑雪者在吉林市停留时间达2个星期以上,成为蛟河旅游突破性增长点,努力实现“白雪换白银”。四是坚持数字赋能,全面提升旅游影响力。牢牢把握“云旅游”发展趋势,加快开发智慧旅游项目,打造一部集旅游咨询、数据分析、文化体验、餐饮购物、受理投诉等为一体的APP,切实把线下搬到线上,把线下资源数字化,使得游客无论是自驾从高速下来还是乘坐高铁到蛟河,都能知道去哪玩、怎么去、玩什么,为来蛟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全方位旅游攻略,让游客在手机上全方位解决“游前、游中、游后”问题,真正实现一部手机玩转蛟河。五是强化宣传推介,铺开旅游宣传营销渠道。强化“一分资源、二分策划、三分打造、四分宣传”理念,整合营销力量,形成对外营销新机制。一要依托蛟河旅游官网、抖音等自媒体,特别是利用影视植入、影视拍摄等新理念,全方位宣传蛟河旅游形象、产品、路线,加速推动蛟河旅游“出圈”;二要编制特色旅游产品和线路,打造四季旅游节庆品牌,让蛟河旅游产业体系由“夏秋火爆”向“冬春升温、全年恒温”转变;三要强化网红营销,通过网红“打卡”“代言”“带货”等多种方式,全面直观展现蛟河丰富的文旅资源,系统推广精品路线,打造“蛟河有礼”区域公共品牌,推动旅游“二次创业”。
责任编辑:马尧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