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记者聆听

上海知青姚祚塘、林小兰夫妇重回第二故乡和龙

发布时间:2024-09-19 22:24:18 推广 来源:延边网

延边网讯(葛威 陈延龙 报道)时隔多年,再次踏上延边这片土地,姚祚塘和林小兰夫妇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激动与感慨。姚祚塘和林小兰是上海知青。1969年,年仅18岁的姚祚塘和林小兰及其他14名校友在原和龙县西城公社西城三队插队,与当地朝鲜族阿迈李生今结下不解之缘。

此后的十年间,李生今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夫妻俩,照顾饮食起居、帮他们带孩子,给了背井离乡的两个年轻人亲人般的爱与关怀。1979年,即将返程的姚祚塘一家放心不下无儿无女、独居的李生今,带她一起回到上海,让老人在异地他乡有了幸福温暖的家。

12年后,89岁高龄的李生今安详离世,夫妻俩遵从老人遗愿,送她回到西城,让老人落叶归根、魂归故里。

十年又十年,你知我的情深义重、我懂你的知恩图报,让这段超越血缘、跨越民族的大爱亲情有了穿透时间与距离的力量。

“33年了,我做梦都想再回到延边!林小兰感慨地说,李生今离世以后,姚祚塘曾在五年前回乡祭拜,她因故未能一同前往,始终心存遗憾。今年中秋节前夕,年逾七旬的老两口远赴数千里,终于重回第二故乡。

一路舟车劳顿,姚祚塘和林小兰在延吉安顿下来,稍作休整后,于918日赶往和龙市西城镇。

 就是这所学校,顺着这条路往上走,看到一片苹果梨园时,就离阿迈不远了!姚祚塘和林小兰马不停蹄、边走边认,激动和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虽时隔多年,但看到熟悉的标志物时,一段段难以磨灭的记忆就像潮水般席卷而来。

 坚持坚持,爬到山顶就到了!荒芜崎岖的上山路阻挡不住两位老人的脚步,他们相互搀扶着向上爬去,一步步奔向那个让他们魂牵梦萦的地方。

近乡情更怯。在抵达山顶的那一瞬间,一路上与记者分享往事的姚祚塘和林小兰沉默了……也许是想念阿迈,抑或是怀念那段旧时光,老两口并肩站在一起,仿佛就站在阿迈身边。

阿迈啊,我们来看您啦!林小兰的话打破了山顶的寂静,诉说着他们对李生今的深情与感恩:我们永远忘不了阿迈,现在我们过得很好,您孙子的孩子都长大成人了,您安息吧!

秋风爽朗,轻拂老两口泛红的眼圈,也将这份浓浓的思念与牵挂捎去了远方。

梦寐以求的短暂团圆,让姚祚塘与林小兰下山的脚步轻快了不少。他们在西城镇的街道上走走停停,感慨曾经贫穷落后的乡村已旧貌换新颜。

 你是……姓姚吗?路边一位老人停下手中的活,眼神从大老远起就追随姚祚塘二人,临近时,犹豫着上前询问。

 是啊,我叫姚祚塘,以前在这里插队的。姚祚塘答道。

哎呦,真是你们俩。没变样,没变样!老人名叫温其发,当年虽然与姚祚塘等一批知青不在同一个生产队,但住得不远,对这些远道而来的同龄人熟得很。说罢,温其发一路将姚祚塘和林小兰二人带到西城镇二道村村部附近的一栋楼房前。

文玉顺!姚祚塘对一位正在路边扔垃圾的阿迈大声喊道。双方怔怔地看了又看,激动地握住了彼此的手。

姚祚塘说,插队时,文玉顺就住在李生今家隔壁,每天与他们夫妻二人一起劳动、一起上下工,是最亲密的朋友。喜出望外的文玉顺热情地邀请他们来到自己家,又奔走相告,喊来了林万玉、李相仁等一众老友。

 离开快50年了吧?真没想到,我们还有再见的一天!李相仁感慨万千。

 小兰还是那么好看,精神!林万玉情不自禁,摩挲着林小兰花白的头发。

 这两口子是所有知青里最能干的,旱田水田都不在话下!文玉顺不停地回忆当年的点点滴滴。

 你们回上海以后,我才来到三队,但早就听说了你们和李阿迈的故事……”文玉顺的老伴金范哲竖起大拇指,连连赞叹……

老人们说着、笑着,欢天喜地、兴致勃勃,情深意浓的景象一如他们年轻时并肩作战的模样。

跨越33载又团圆,相隔两千公里再重逢,姚祚塘、林小兰与阿迈李生今和朝鲜族老乡们的情谊,山海隔不断、岁月难消磨,已化作各族儿女团结情深、守望相助的佳话在延边大地传唱不息、绵延相继。 

 

责任编辑:马尧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