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讯(门杰伟 报道)青瓦白墙间,游客循着米糕、米酒的香气,品尝非遗美食。悠扬婉转的伽倻琴声中,《印象延吉》传统歌舞表演拉开帷幕……这里是吉林延吉民俗园。
近年来,民俗园通过“旅游+民俗+体验”模式,推动民俗展示、非遗体验、特色餐、文化交流有机融合,让延边旅游因特色文化更添热度,让特色文化随旅游热度而广泛传播。
民俗园内的一家服饰店,或素雅端庄、或灵动飘逸的民俗服饰琳琅满目,游客在服务人员的介绍下认真挑选。
化妆间内,山西游客高焱换好了一身素白蓝纹长裙,端坐镜前,与化妆师沟通着妆容、头饰等细节。“旅拍、化妆服务贴心又专业,体验非常好!”高焱说。
“在保留特色的基础上,我们又进一步改良,融合了对襟、盘扣、挂钩等多种设计元素。”该服饰店负责人崔勋介绍。
“社交媒体上的旅拍照片,常是游客了解延边和我们民俗园的第一步。”民俗园运营总监朱保坤介绍,近年来,园区着力打造特色旅拍品牌,建设集服装租赁、美妆、摄影于一体的旅拍基地。渐渐地,身着民族服装拍照打卡成为不少游客来延边旅游的必选项。
“早些年,民俗园周边的旅拍店数量不超过5家。”朱保坤说,如今民俗园周边大大小小的旅拍店加起来有近千家,旺季时依然供不应求。
一栋栋飞檐翘角的传统民居错落有致。民俗园由40栋特色民居组成,其中9栋建筑已有百年历史。园区一方面持续做好传统民居保护修缮工作,另一方面将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传统民居,为游客带来沉浸式的民俗文化体验。
走进“农夫之家”民居院落,爱玲米酒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安贞今放下电话,满面笑容。“闺女在家里酿米酒,刚在问我配料怎么放呢。”安贞今说,年轻人也在认真传承、钻研米酒制作技艺,让她非常欣慰。
安贞今告诉记者,进入园区经营近10年,她不断改良、创新传统技术,推出桑葚米酒、蓝莓米酒等新产品,深受游客喜爱,旺季时一天收入最高近万元。
走进陶艺工坊,民俗陶艺制作技艺传承人金英玉正对着烧制出的陶器细细描摹;在米糕非遗体验馆内,福袋、金达莱花等造型的米糕新鲜出炉,引得不少游客驻足品尝……
“我们利用老宅打造‘非遗文化展游区’,增进游客对民俗的了解,民俗文化也得到了活态传承。”朱保坤说。
民俗园内的演艺广场上,由延边大学艺术学院师生带来的朝鲜族歌舞表演《印象延吉》吸引游客驻足观赏。
民俗园与延边大学等合作创排实景演出《印象延吉》,并在多功能剧场、喷泉广场等地进行扇子舞、长鼓舞、伽倻琴等表演。每逢节庆,民俗园内还会开展秋千、摔跤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演活动。
在园区内的传统手工艺品展示体验馆,游客们正在选购钥匙扣、冰箱贴等文创产品。“通过文创产品,越来越多人对传统手工艺产生兴趣。”体验馆负责人朴正爱说,编结等传统手工艺品也会在这里展销,“手工艺人有了更多展示空间。”
延边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宋艳说,延边州将继续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提高服务品质、改善文化体验,让朝鲜族传统文化与旅游在融合中实现创新发展。
责任编辑:马尧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