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延边大学打造“0433”特色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助力学子职场“破圈”

发布时间:2025-03-23 21:51:35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延边大学根据吉林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以极具创意的方式,将延边州区号“0433”融入到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之中,为破解就业难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实现供求“零距离”对接,贯穿春夏秋冬“四季”行动,科学构建“三个体系”,持续用好“三个抓手”,为广大学子倾力锻造一把叩开职场大门的“金钥匙”。

当“0433”遇上就业服务创新,一场破局之战悄然开启。

空间破局,实现“培养—需求、校—地—企”“0”距离。学校致力于打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隔阂,通过持续开展访企拓岗专项行动,建立常态化校、院两级领导带队走访机制,全年走访比亚迪、华为、阿里巴巴等行业龙头企业403家,成功拓展2007个岗位,新增合作单位138家。积极加强与政府部门的联系,先后邀请吉林省委统战部,省妇联,省委常委、延边州委书记,梅河口市委副书记,厦门市翔安区,昆山市,无锡市新吴区等政府部门和地区的领导专家进校开展宣讲招聘活动,取得显著成效。

时间破局,系统把握“春—夏—秋—冬”“4”阶段。构建“春季攻坚+夏季冲刺+秋季校招+冬季暖心”全周期服务体系,打造“综合大型+地区行业+精品专项”校招体系,实现“日日有推送、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专场、季季有主题”的常态化服务。

动能破局,构建“管理+资源+指导”“3”位一体工作体。学校深化“以学校为主导、以学院为主体”的两级管理模式,形成全员重视、全员支持、全员参与的工作新格局。深入挖掘内外资源,成立科研助理岗位和第二学士学位工作专班,落实岗位职责,形成长效机制;创新开展就业夏(冬)令营,组织学生赴企业进行一对一岗位实习,打通毕业生与企业之间的“最后一公里”。打造“学院书记讲形势+行业专家传经验+优秀校友说成长”三维课堂,提供简历门诊等服务500余人次,培育农产品电商、电子商务师、无人机驾驶等技能人才超100人。

激励破局,有效聚力“大力宣传—广树榜样—工作激励”“3”个抓手。学校编制就业指导手册,定期发布招生就业工作简报,开展“就创青春”系列活动——创业故事会等品牌活动,邀请多名创业校友宣讲创业故事。修订就业工作奖励实施方案,激励和调动全体教师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

通过一系列的创新举措和扎实工作,学校就业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24年毕业去向落实率86.51%,荣获全省就业工作一等奖,作为典型经验在省内推广。学校留吉就业人数同比增长7.92%,毕业生满意度达97.25%,为地区发展精准输送大量优秀人才,成为推动吉林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动力源。

就业“成绩单”的背后,是延边大学构建的“0433”四维赋能体系在持续发力,在党委统筹、留吉工程、协同创新、特色发展四个层面形成了就业工作经验新范式,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深耕党委统筹“责任田”。学校党委认真落实国家“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将就业作为学校“一号工程”,纳入领导班子重要议事日程,召开全校就业工作会议和5次就业工作调度会,成立就业工作专班,建立校领导包保责任制,校院签订就业工作目标责任状。学校领导深入二级学院开展调查研究,“每日一通报,每周一例会,每月一调度”,帮助学院找准就业工作中存在的“中梗阻”,对症治本取得新成效。

打造一院一品“金名片”。护理学院构建“三级朋辈互助机制”,本科生以班级为单位建立“1+6”帮扶小组,专科生按生源地组建14个就业交流群,研究生实施导师带教制,通过学长经验分享实现岗位信息精准推送。

农学院打造“智慧就业线”,建立就业数据监测预警平台,实施“一生一策” 动态管理。举办“薪动延农”直播带岗招聘会10场,吸引5000余人次参与,点赞超10万次;组织线下专场招聘会,邀请50家企业,提供岗位890个,有效促进留省就业。

艺术学院推进“三化育人”模式,依托国家一流专业建设成果,打造“一院多品”实践平台。通过井冈山社会实践、艺术支教边疆行、《郑律成》艺术展演、星光艺术节、“学苑杯”等品牌活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构建“专业建设—实践平台—就业竞争力”的良性循环。

药学院构建“校友反哺—就业直通—教学迭代”的闭环链路,同吉林省药品检验研究院等单位共建实习基地,校友导师带领学生参与药品研发全流程实践。80%学生通过实训深化专业认知,30%毕业生被实习单位直接录用,形成教学与就业的深度互动。

解码“0433”就业密钥,助力广大学子职场“破圈”,开通公园路977BRT直通车,服务万千学子荣归母校。新时代新征程,延边大学将锚定“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紧扣东北振兴和吉林省高质量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输送更多“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应用型人才,在就业育人的新征程中,继续书写服务吉林振兴的精彩答卷。(林子豪)

责任编辑:马尧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