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对口升学考试中,蛟河市职业教育中心传来捷报:对口升学2207班30名学生中,7人成功考入本科院校。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学校深耕中职教育三年,以“升学有路径、技能有保障、成长有方向”为目标,构建“文化筑基—技能赋能—升学冲刺”培养体系,辅以班主任精细化管理的成果彰显。
筑基固本:双轨培养筑牢成长根基。三年前,当这批学生带着对未来的憧憬踏入校园时,学校便为他们量身定制“文化素养+专业技能”双轨培养方案。在文化课领域,针对中职生认知特点创新“低起点、小步走、多反馈”教学法,通过每日晨读碎片化积累、周测、月测动态追踪,让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成绩稳步提升;在专业课领域,学校依托汽修、焊接、机加等实训车间,让高一学生即接触新能源汽车、无人机操控等前沿技术,在动手实践中建立专业兴趣与职业认同。此外,学校还引入VR实训室、短视频制作工坊等数字化工具。养殖专业的高一学生能通过VR设备,细致观察小动物的身体结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则能用短视频记录实训操作过程,进一步丰富学习体验。
班主任王磊老师以“习惯养成”为切入点,构建“纪律—思想—方法”三阶管理模式:新生阶段通过规范课堂纪律、卫生值日等“小事”树立规则意识,建立《成长动态档案》记录每位学生的行为习惯与学习状态;中期针对学生薄弱学科制定“私人订制”学习计划,成立互助学习小组,推行“每日小目标打卡”,利用早自习、晚自习前15分钟开展“碎片化知识攻坚”;后期结合周测数据精准补漏,设立“进步之星”“技能能手”等多元评价体系,让每个学生在点滴进步中收获信心。正如王老师所言:“职教学生的成长需要‘慢功夫’,我们要做的就是帮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把‘小目标’串成‘大未来’。”
技能赋能:产教融合锤炼实战本领。高二阶段,学校以“工学结合”为纽带,搭建“校内实训—企业实践—技能大赛”三位一体培养平台。与蛟河市中医院、蛟河市庆达汽车修配厂、蛟河鹏翔农机厂等10余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学生不仅积累了企业实战经验,更将岗位技能与对口升学“专业综合”考试内容深度融合,实现“做中学、学中练”。
在个性化育人层面,班主任针对特殊学生制定“一人一策”帮扶方案:曾因家庭矛盾厌学转学的周宇瑄,王老师通过组织“求学心理分享会”、推荐参与技能大赛等方式,引导她在学习中找到兴趣支点,最终以全省畜牧业类第11名的成绩考入本科;因病自闭的郑可怡,通过担任“课堂小老师”、参与小组合作实验等“渐进式社交训练”,逐步打开心扉,最终成为班级学习标兵。这些案例正是学校“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育人理念的生动注脚。
冲刺护航:精准施策圆梦本科殿堂。高三备考阶段,学校启动“分层教学+个性辅导”攻坚计划:针对文化课薄弱点开展“一对一”靶向辅导;组建由教学领导、骨干教师、心理教师组成的“护航团队”,进行心理团辅,每月发布《学情分析报告》,帮助学生化解焦虑、优化备考策略。数据显示,本届本科上线学生中,文化课均实现了“低进高出、弱进优出”成果。
“中考失利曾让我一度迷茫,但老师用三年时间帮我重建了自信。”2207班的同学坦言,班级互助小组的每日打卡、班主任的“午餐谈心”、企业实习的技能提升,每一步都为他的升学之路铺就了基石。这种“学校搭台、教师引路、学生唱戏”的培养模式,让越来越多中职生打破“学历天花板”,看到了“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可能性。
展望:双轮驱动绘就职教新篇。此次优异成绩的取得,是蛟河市职业教育中心“就业与升学双轮驱动”办学成果的缩影。未来蛟河市职业教育中心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优化“3+2”中高职衔接,构建“技能打底、升学搭桥”的立体化育人模式,让中职教育既成为就业的“直通车”,更成为升学的“立交桥”。
从课堂到车间,从校园到考场,23人、7个本科名额的背后,是一所职业学校对“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机会”的坚定承诺。蛟河市职业教育中心正以匠心培育证明:只要坚守职教初心、深耕育人细节,每一个怀揣梦想的少年,都能在职教舞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王永范)
责任编辑:马尧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