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沈阳化工大学薪火传承团踏上征程,奔赴江苏南京,开展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实践活动,在历史的长河中追寻先辈足迹,汲取奋进力量。
7月25日下午,薪火传承团抵达南京后,即刻前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踏入馆区,庄严肃穆的氛围扑面而来。队员们怀着无比沉重的心情,缓步参观各个展区。馆内陈列的每一件展品、每一幅照片,都是历史的无声见证者——从南京沦陷的悲惨场景到日军暴行的铁证如山,每一个画面、每一段文字都深深刺痛着队员们的心。在“万人坑”遗址前,大家驻足良久,凝视着那一片片触目惊心的白骨,沉重的历史责任感在心中油然而生。
通过此次参观,队员们对“抗战精神”的内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它是无数中华儿女在民族危亡之际,不屈不挠、浴血奋战的坚韧;是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不惜牺牲一切的壮烈。队员们纷纷表示,这段沉痛的历史绝不容遗忘,唯有从中汲取力量,方能铭记历史、珍视和平。
离开纪念馆后,薪火传承团前往溧水,专访雷锋生前战友赵明才。见到老人时,队员们满怀崇敬——虽已年届九旬,赵明才老人依旧精神矍铄,每当回忆起与雷锋并肩作战的峥嵘岁月,眼中便满是深切的怀念与温情。
赵明才老人与传承团队员们分享了与雷锋两人3次相遇的故事:
1960年11月8日,时任原沈阳军区工兵七团排长的赵明才,作为军区学习积极分子,与工兵十团节约标兵雷锋,同时出席军区工程兵党委召开的政治工作会议。赵明才作了学习体会报告,雷锋作了忆苦思甜报告,他们双双被树为标兵。同住一间屋,雷锋给赵明才留下深刻印象。
“刚被领进房间,他就热情地给我倒水,让人感觉很亲近。”“晚上聊起家常,我讲起自己12岁当放牛娃、父亲被地主折磨致死、妹妹饿死在母亲怀里的经历,雷锋听得很同情,说我们是‘一根藤上的两个苦瓜。’雷锋喜欢看书,边看边跟我交流。他在书的空白处写下‘活着就是为了别人更幸福。’我竖起大拇指,拍着床铺说了声‘很好。’”……“我略长雷锋几岁,他一口一个‘赵排长’,我喊他‘小雷锋’。”第一次相遇,赵明才与雷锋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战友。
1个月后,雷锋到工兵七团作忆苦思甜报告,团领导让赵明才陪同,两人迎来第二次相遇。赵明才回忆,雷锋的报告很生动,官兵们听了直掉眼泪。可雷锋还是请他提提意见。出身贫苦的赵明才吐露自己的心声。“赵排长,你讲得真好!”63年过去,赵明才仍清楚记得雷锋当时的话。“我和雷锋有个约定。”赵明才说,他俩当即决定“一定要好好干,努力做出优异成绩。”
1961年7月,到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接兵的赵明才,与在当地作报告的雷锋第三次相遇。他们再次交流学习、工作和理想,说了许多心里话。赵明才没想到,这次不期而遇,竟成为他们的永别。
1962年8月,在“公祭雷锋同志大会”上,赵明才脑海中反复回响着他与雷锋的约定。任凭眼泪无声滑落,赵明才郑重立下誓言:“活着就要像雷锋那样做人,一辈子学习、宣传、践行他的精神!”为了践行与雷锋的约定,工作训练中,赵明才事事冲在最前面。
1965年7月,接上级命令,赵明才作为先遣连指导员,与连长带队奔赴前线执行作战任务。1年多时间里,他们先后排除各类炸弹500多枚,为大部队前进开辟了通道。
1968年3月,赵明才迎来“一生中最光荣的时刻”。作为作战部队英模、功臣代表,他来到北京,走进人民大会堂,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赵明才与雷锋共同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队员们认真聆听,不时记录,生怕遗漏任何细节。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大家对雷锋精神有了更真切的感悟:雷锋精神是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帜,在新时代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指引意义。青年人当以雷锋为榜样,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此次南京之行,薪火传承团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完成了一次精神的洗礼与升华。他们将带着从纪念馆领悟的抗战精神、从雷锋事迹中汲取的奋进力量返回校园,把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传递给更多人,让历史警钟长鸣,让雷锋精神永放光芒。(孙铎钊)
责任编辑:马尧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