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实验室“种”在林地里。成立仅一年,吉林蛟河红松科技小院便实现了红松良种从依赖外购到自主选育的跨越,节约资金50余万元,更以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将1300余份种质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绿色芯片”。这是吉林省首个国家级林业科技小院,漫山的红松林和田间地头的科研身影正悄然改变着传统林业的基因。
一粒种子的基因筛选。走进吉林森工白石山林业有限公司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双山种子园,去年播种的红松种苗已破土而出,五六厘米高的嫩芽在阳光下透着生机。
“这些种苗的‘父母’都是我们从数百公顷林地中精选的优良红松,通过DNA比对技术筛选出的抗寒、高产、速生基因品种。”科技小院负责人、公司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主任王家义抚摸着幼苗说道。
双山种子园的产业基础可追溯至1998年。47.15公顷的园区内,保存着5大树种的种质资源,辐射红松林地面积超12万公顷。2022年,吉林农业大学林学与草学学院与吉林森工白石山林业有限公司开启合作,2023年联合申报红松科技小院项目,次年正式获批。依托双山种子园这一成熟园区,科技小院迅速构建起“数字基因库”——每棵红松佩戴的“身份证”(如“HS-098-38-28”)标记着其家系编号,精准管理背后是20余篇科研论文的积淀。
“过去我们依赖外购种苗,成本高且适应性差。现在通过DNA检测和无性繁殖嫁接技术,选育的良种使红松结实量提升30%,抗病虫害能力显著增强。”王家义算了一笔账:仅双山种子园选育的2个省级良种便带动企业年增效益达3460万元,辐射100余户林农增收。
吉林农业大学研究生朱帅正在记录编号为“098-38-28”的红松生长数据。“这些数据就是红松产业的‘核心芯片’。”吉林农业大学林学与草学学院院长赵曦阳指着满山红松林说道。
一场“破壁”实验。“高校擅长发现规律,企业急需解决问题,小院就是反应的容器。”吉林森工白石山林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徐淑军这样形容科技小院的运作模式。2022年校企合作初期,企业提出红松良种选育的痛点,吉林农业大学科研团队踏遍域内红松林,采用穗条嫁接、DNA检测等技术,筛选出优良品种繁育。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人才培育为基础、以技术普及为桥梁、以产业服务为导向”的四大支柱体系迅速成形。赵曦阳教授团队与企业工程师紧密协作,学生们白天林间采样、夜晚实验室分析,企业实时反馈土壤墒情、病虫害预警等,形成“企业出题、院校解题、成果落地”的闭环。
在基地748平方米的综合楼内,实验室与学生宿舍仅一墙之隔,“零距离”培养模式年均培育120名本科生、40余名研究生,更吸引外校学生团队频繁来此研学。
“学生带来新理论,我们提供实战场地,碰撞出的灵感直接转化到生产线上。”基地负责人指着年产200万株的育苗基地说。今年,小院选育的良种苗已对外销售,每株价格较外购苗降低15%,成活率却提高了20%。
一条产业链上的乡村振兴。“以前种红松靠经验,现在靠科技。”黄松甸镇红松种植户王长存拉着记者钻进林间,指着6米×6米株距的红松笑道:“今年松塔单果重增加20%,收购价每公斤高出8元!”一本《红松管理手册》被翻得卷了边,上面记满了“施肥三要素”“修剪五步骤”等口诀。
这种改变正在规模化复制。吉林森工白石山林业有限公司创建的“1+N”培训体系,通过红松科技小院这个核心基地带动N个村级站点,已培养种植能手100余人。他们像种子般撒向周边乡镇,带动500余户林农建成标准化种植区。
“蛟河市多个乡镇的松子深加工生产线正陆续上马,未来将形成从种苗繁育到林下经济、再到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我们要让红松科技小院成为科技赋能林业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徐淑军说。在他的展望中,这片将实验室“种”在林地的创新热土,终将长成参天大树,为乡村振兴撑起更广阔的绿荫。(李春红)
责任编辑:马尧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