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减负不是一阵风,而是关乎治理效能的持久战。近年来,文山会海、过度留痕等问题虽有所缓解,但隐形变异的形式主义仍让部分干部承压,唯有精准施策、标本兼治,才能让减负成效真正惠及基层。
减“虚”留“实”,打破形式主义桎梏。有些地方“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的惯性仍在,看似规范的流程实则空耗精力。应建立文件会议“负面清单”,凡可合并的会议一律整合,能精简的文件坚决压缩,让“指尖上的负担”回归服务本质。同时,破除“留痕至上”的考核误区,少看台账多察实情,用群众口碑代替报表厚度。
明“责”赋“权”,破解基层权责失衡。不少基层干部面临“小马拉大车”的困境,上级部门“甩包袱”,将责任层层下压却不赋予相应权限。需厘清权责边界,推行“责任清单”与“权力清单”并行,严禁“责任层层加码、权力层层上收”,让基层有权有责、权责对等,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作为”。
强“基”赋能,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减负不是减责任,而是为了更好担当。要加强基层队伍建设,通过业务培训、技术赋能等方式提升干部履职能力,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力量下沉、服务下沉,让基层有足够能力应对群众需求,从源头上减少“忙乱虚”。更要加强一线人员业务培训和数字化工具应用支持,推动更多公共服务事项直达社区、网格。完善容错纠错和激励保障机制,让基层干部愿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从根本上扭转“庸忙虚疲”的状态。
基层减负,减的是冗余负担,增的是治理效能。唯有坚持系统治理、久久为功,才能真正让基层干部卸下包袱、放开手脚,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人民群众中去,从而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满意感、安全感。(刘恒)
责任编辑:马尧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