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记者聆听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民共享发展成果

发布时间:2018-11-30 10:29:56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吉林延吉入选新时代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优秀城市

近年来,吉林省延吉市紧紧围绕打造经济更加繁荣、城市更加文明、民族更加团结、城乡居民生活更加美好的美丽延吉目标,自加压力,对标先进,抓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全力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蝉联 2018年度中国全面小康指数百强县(市),位列77,比去年上升3位,成为吉林唯一入围的县级市,并荣膺“新时代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优秀城市”。标志着延吉全面小康整体水平相对较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阶段性辉煌成绩。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推动综合发展,稳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积极探索综合发展新模式,推动产业集群化、生产链条化、要素集聚化,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进一步稳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

大幅提升县域综合实力。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探索综合发展新模式,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力。1-8月,延吉市公共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60.62亿元,同比增长144.7%,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收入完成16.8亿元,同比增长33.8%,成功跻身“全国公共财政竞争力百强县”。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3261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833元,均位列全省县市首位。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5.58%,不仅高出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4.38%,位居吉林省县市榜首,而且高于全国百强县户籍人口平均城镇化率(58.79%)26.79%。

优化县域产业发展布局。突出功能集合构建、项目集中布局和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了以科技创新园、民族食品产业园、医药工业园、人参产业园为代表的特色生态园区,产业承载集聚功能不断增强,获评“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高效推进长白山绿色生态资源开发利用,大力发展集“医养、旅游、研发、生产”全方位一体化的国际大健康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向高端延伸,促进产业集群式发展。目前,延吉市已汇集了百威英博、韩正人参、国药集团、紫鑫药业等多家企业。

做优做强现代服务业。在繁荣提升商贸流通、居民消费等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以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国际金融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全力打造图们江区域国际服务产业中心。积极引入精品百货、连锁餐饮、品质娱乐休闲等体验式业态,亿元以上市场发展到11家,服务业“两上”企业已达156家,人均社消额直逼5万元,赶超全国部分大中城市,跻身“全国第三产业竞争力50强县”。2017年电商交易额达136亿,荣膺“2017-2018年电商示范百佳县”第十位。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1000 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45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9%和20.6%。荣登“中国十大热门边境旅游目的地”,列第7位,先后五次被评为“最美中国·旅游目的地城市”。

推动创新发展,激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活力始终坚持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以创新衍生新供给、催生新动能,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激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活力。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扎实推进创新资源引进、创新主体培育、创新成果转化和创新环境营造等各项工作,全市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凸显。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园、延吉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等项目优势,重点发展智慧医疗、智慧旅游、软件开发、文化创意等科技型服务业。荣获“中欧绿色和智慧城市产业创新奖”国际大奖,荣膺“2018年度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 是吉林省唯一入选的县级城市。

科技研发实力不断攀升。积极发挥与朝、韩、日、俄等国家的技术合作优势,培育优势产业科技研发实力,大力扶持企业创新发展。知识产权工作获得新进展,全市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国家级“众创空间”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推动延边大学建立企业科研人员实训基地。今年1-8月全市专利申请与授权量分别为235件和134件,持续高居吉林省县市榜首,入围“2018年度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全国百强、东北三强、吉林最强。

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完善。创新型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工作取得新成效,制定实施《延吉市人才发展规划》(2018-2022)和《延吉市特殊人才引进办法》,2016年以来引进的75名招才引智大学毕业生和宁波市鄞州区18名挂职卫生、教育、农业等领域专业技术人才作用充分显现,选派96名副科级以下党员干部挂职锻炼。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市政府出资 200 万元,设立延吉市风险担保基金,根据风险担保基金比例放大10倍的金额,推出总额2000万元的返乡创业专项贷款,已向34家返乡创业企业,累计发放返乡创业贷款基金808万元。 

推动绿色发展,守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底线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面对能源、土地、环境等要素制约,切实增强生态文明的观念,算好绿色发展“长远账”,严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

    坚持发展绿色产业。坚持立足本地资源、环境、企业和现有基础等实际情况,在产业发展上转变以往偏重经济效益的发展思路,在产业选择上把目标瞄准“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高科技含量”的“两低两高”项目,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着力培育壮大人参精加工、功能食品、节能环保、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延吉科技创新园项目现已入驻58户企业,其中,韩资企业14户,日资企业2户,从业人员3000多人。

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推进行业先进产能代替落后产能,倒逼生产方式绿色转型,谋划项目,充分考虑环境容量、生态底线,不符合环评要求的一个不上。全力开展环保督察回馈问题整改工作“百日攻坚”行动,出重拳、下猛药,先后关停和淘汰了铝业集团、玻璃厂等高耗能重污染的落后产能企业,努力使信息服务、人参加工、生产型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市经济科学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全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高于全国百强县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88.76%)11.24%;工业废水处理率为100%,高于全国百强县工业废水处理率(98.34%)1.66%;污泥无害化处理率为100%,高于全国百强县污泥无害化处理率(97.36%)2.64%。

坚持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坚持以高质量生态环境延长发展持久力,以铁的决心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铁的手腕控煤减排,以铁的措施修复生态, 深入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真正让延吉大地的山绿起来、水清起来、环境美起来。大力实施“青山碧水蓝天”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2.7%,高于全国百强县平均森林覆盖率(34.46%)28.24%,是全国的2.86倍;中心城镇空气质量达标率93%,高于全国百强县中心城镇空气质量达标率平均值(80.83%)12.17%。成功跻身“全国生态环境竞争力百强县市”,荣膺环保部“全国生态环境质量优级县域”。

共享民生发展,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基。始终把满足百姓需求,提高群众福祉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人民中寻找发展动力、依靠人民推动发展、使发展造福人民,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基。

民族团结进步成果丰硕。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制度驱动,重点推动,载体带动,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构建延吉市民族工作“社会化”新格局。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县(市)”,被国家民委确定为“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试点城市”,连续五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民族团结之花遍开,为延吉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推动延吉市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征程上大步向前。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配齐新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投资1.4亿元,完成相关校园项目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积极推进冬季冰雪体育运动进校园,全力创建“中国校园足球城”;深化朝鲜族教育综合改革,努力打造全国一流的朝鲜族教育品牌。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继续实行“先住院、后付费”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制度,群众受益900万元以上;充分发挥社会福利院(光荣院)、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作用,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全力争创“全国健康促进县”。着力发展文化和体育事业,办好“延边朝鲜族文化旅游节”系列节庆活动,深入开展“快乐延吉大舞台”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举办“美丽中国·延吉”马拉松赛,全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全市总人口数的34%。  

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实施主城区标志性建筑亮化提升工程,实现由静态到动态的华丽转变,打造夜晚靓丽风景线;投资2800万元,完成人民公园一、二期工程11万平方米草坪景观改造及2.2万平方米园内道路升级改造,实现公园景观质的飞跃;实施市内绿化精细化改造,完成主次干道绿化彩化项目及高铁广场等10处立体项目,推进延龙图新区“二桥二路”工程,全部完成30条小街小巷改造工程。新机场公路新民北街段竣工通车,延吉机场国际旅客吞吐量占比率位居全国第一,成功跻身全国交通通达能力百强县。全市绿化面积达1297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9.27平方米。荣膺“2018年度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采编:杨波 摄影:李延来 吴俊吉 刘振慧)

责任编辑:马尧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