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拼命县长——追忆毛仕诚同志

发布时间:2018-12-04 12:05:05 推广 来源:北纬25°的黔西南

普安是国家级贫困县,到2014年,贫困发生率仍高达24.99%,比全国10.2%高出14.79个百分点。

面对贫困,普安人选择迎战。正当普安县各级干部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时候,2015年5月,黔西南州委派毛仕诚同志到普安县工作。次月,毛仕诚当选为县长。

毛仕诚到普安工作后,几乎每天奔赴在脱贫攻坚的路上。老百姓称赞他是“拼命县长”。2018年7月24日18时21分,毛仕诚积劳成疾,突发疾病,在黔西南州人民医院不幸去世,年仅48岁。这位布依族汉子,用生命诠释了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

(一)挖穷根,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面对贫困县,第一要务就是要“挖穷根、摘穷帽”。

“穷根”在哪里?

毛仕诚带着问题,走遍1453平方公里的土地,12个街道、镇乡,寻找答案。

6月9日上午,时任县农业局副局长、茶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王忠邦接到电话,要求他下午陪同毛仕诚到江西坡调研。

王忠邦是6月2日才从县政协调任现职的。毛仕诚到普安工作快一个月了,王忠邦只在电视新闻上看到过。从新闻中,王忠邦知道,这是一位特别务实的县长。

下午两点半,毛仕诚准时走到车边。王忠邦仔细打量了一下这位县长,穿着朴素简单,外套是深蓝色的夹克、黑色的裤子,蓝底白边的运动鞋,衣服有些旧却很干净。眼神深邃,很干练,脸上却藏着倦容。王忠邦急忙上前自我介绍。毛仕诚伸出右手与王忠邦握手:“上车吧!”

车到江西坡茶场。毛仕诚和王忠邦下车来,围着茶园转了一圈。毛仕诚说:“这个茶叶长得好呢,都是30多年的树龄了,还这样绿油油的,只是面积太少了。”

说完,毛仕诚抬头看着远方,涌现在他眼前的是起伏的大山,他若有所思地笑了。看了一会,他转身对王忠邦说:“任何产业发展都要有规划,你要细心一点,辛苦一点,做好‘十三五’规划。计划今年发展1万亩,你回去后立即做好种植方案。茶树苗你想办法解决,钱我想办法解决。今年开始建自己的苗圃基地,明年发展5万亩。”

离开江西坡,毛仕诚与王忠邦又来到红星村茶园,看到有位老人在茶园里采茶,毛仕诚走到老人身边问:“老人家,你一年采茶能够得多少钱啊?”

老人听说是县长来了,便高兴地说:“我们这样的老人,重活做不动,也只有做点采茶这样轻巧的活路。一年挣上万把块。”

“老人家,以后我们还要多种茶,让更多的老乡都增加收入,早点过上好日子。”

“好啊,好啊……”老人笑得嘴都合不拢了。

毛仕诚也笑,笑过之后,转身对王忠邦说,“你看,这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产业。老人小孩只要进地就有收入。有了收入,幸福感,获得感自然就增强了。”

毛仕诚站在茶山上,目光看向了远方,坚定地说:“一定要加倍努力做到30万亩,实现人均1亩茶。到那时,普安就脱贫了,老百姓的日子就好起来了。”

喀斯特腹地,自然环境恶劣,产业规模不大,耕地面积狭窄,基础设施落后……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意识强烈。在老乡家里,老乡问毛仕诚:“如何才能拔掉穷根”?

毛仕诚说:“把普安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你是孙悟空啊!”老乡开着玩笑说。

“你们喜欢种茶吧?”

“种茶效益好,我们当然喜欢种。”

“我们就把茶叶种上山,用茶树绿化荒山,茶叶丰收了,这些山不就是金山银山了?”

老乡恍然大悟。

普安是“中国古茶树之乡”。种茶是有历史的,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四球茶树2万多株,1980年,在普安县与晴隆县交界的云头大山上,发现了目前世界唯一一颗距今200多万年的四球古茶籽化石。专家考证,普安是茶树发源地之一。普安茶生长环境优越,成熟期比其他地方早半个月左右,春茶在春节前就上市,被誉为“黔茶第一春”。1985年,普安人又开始新一轮种茶,在江西坡建起了万亩茶场,成为贵州两大红茶出口基地之一。

种茶,在普安形成了习惯,逐渐发展为传统产业。但规模不大,品牌不响,认知度低。

毛仕诚在脑子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茶产业发展方案,回到县里,就去找县委书记农文海汇报,两人的想法不谋而合。

县委、县政府决定,做大普安茶规模,叫响普安茶品牌,提升普安茶美誉度。

以江西坡为龙头,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建设茶叶小镇。茶园的面积迅速扩展,群众的激情高涨,誓要改天换地,坚决拔掉穷根。

2015年5月12日,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省长陈敏尔到普安县调研把脉普安茶发展时,品尝到宏鑫公司生产的“福娘红茶”,连声称赞。赵克志为普安茶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普安红”。

普安茶叶品牌就这样诞生了。

如何把品牌叫响?

农文海、毛仕诚分别带队外出“取经”,回来后形成一致意见:围绕目标市场,高起点规划,借梯登高,借船出海,与福建正山堂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精诚合作,将普安的茶叶优势与正山堂百年红茶品牌、技术等资源优势深度融合,优势互补,共同打造“正山堂·普安红”。

规模有了,品牌有了,产量上去了,怎么把“普安红”卖出去?

毛仕诚“背着茶叶”,上省城、进首都打开市场。

北京马连道国际茶文化展,是中国重要的国际茶业交流推荐展会,是中国茶叶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和桥梁。

2016年6月24日,毛仕诚带着普安茶系列产品进入北京马连道茶城,举办推介会,挂牌设立“贵州·普安红”销售中心。推介会上,毛仕诚热情洋溢、精彩推介,引来无数媒体关注,一篇《一场推介会,普安“红”了马连道》的新闻报道,提高了“普安红”的知名度。

“中国茶文化之乡”“中华文化名茶”“全国十大魅力茶乡”“全国重点产茶县”“贵州省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荣誉称号纷至沓来。

至2017年,全县茶园面积14.3万亩,投产茶园面积9.1万亩,茶叶企业发展151家,带动直接就业604人。干茶产量3450吨,实现综合产值10.29亿元。

按照产业发展规划,2018年,全县投产茶园面积12.1万亩,产量11495吨,综合产值超过2.18亿元;2019年,全县投产茶园面积16.1万亩,产量15295吨,综合产值超过2.9亿元;2020年,全县投产茶园面积20.1万亩,产量19095吨,综合产值超过3.6亿元。

(二)摘穷帽,“一红一白”同步发展壮大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

发展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普安的农业有基础,新技术广泛运用,产业化初具规模,但广大农村贫困程度深、贫困面积大,却是不争的事实。

“脱贫攻坚,攻城拔寨,现在已到了最关键的时刻。”毛仕诚深知身上的重担和责任:“做扶贫产业,就要长短结合,优势互补。发展长毛兔产业和茶叶产业,现在的普安是天时地利人和,长短的完美结合。”

长毛兔产业是宁波市镇海区对口帮扶普安县联合打造的扶贫产业。2006年,镇海区将长毛兔产业转移到普安,共同探索东西部产业转移的扶贫模式。

第一批251只种兔,让普安六户老百姓试养。近20年来,发展坎坎坷坷,说好的有,说不好的也有,一直没有壮大起来。

初来乍到的县长,如何带领一班人落实好发展好扶贫产业?毛仕诚决定进村入户找答案。

毛仕诚来到高棉乡朝阳村、地泗村、棉花村调研。一进村里,就钻进老百姓家里问长问短。

龙昌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个子矮,干不了重活。早就不想戴这个贫困户的帽子,但他这身体条件,做什么都难。驻村干部谢福建议龙昌运“养长毛兔”,门槛低,投入少,又“不费大劳力”。并帮他报了县里的养兔培训班。

有了希望,就有了动力。龙昌运在培训班上特别刻苦,系统学习了引种、饲养管理、疫病防治、配种繁殖、兔毛采集贮存等理论与实际操作技术。

龙昌运觉得自己掌握了致富的门道,可就在门边却卡了壳。订购种兔需要4500元钱。一贫如洗的家,哪里还能拿出这点本钱来?

龙昌运正一筹莫展时,毛仕诚来到他家。

“你想发展什么产业?”毛仕诚问。

“我们这里适合养兔子,我预定了30只种兔,只是没有钱付给人家,兔子还没有拉来。”

“怎么会想到养兔子?”毛仕诚问。

“我们这地方,适合兔子的繁殖生长。听老辈人说,过去他们养兔子,下崽多,长得快,只是难得卖。现在好了,我们养兔子,公司负责回收小兔子和兔毛,我们没有后顾之忧。”

龙昌运的话把在场的人都逗笑了。

“只要你勤快,有致富的想法,我们都支持你。30只种兔的钱我给你付,你尽快把兔子养起来。”毛仕诚拍拍龙昌运肩膀,鼓励道。

龙昌运看着眼前这位比自己高出许多的县长,面带笑容,慈祥的目光鼓励着自己。再看他的穿着,和老百姓差不多,外套是蓝色的夹克,拉链也没有合拢,内套是灰白色的衬衫,黑色的裤子,一双黑皮鞋,鞋尖和鞋跟都发白了。在龙昌运看来,这位县长很随和,就大胆地伸出右手与毛仕诚握手,并坚定地说:“我一定不会让领导失望的。”

买兔子的钱有了着落,龙昌运抓紧把自家的一间房子改造成兔舍,拉回30只兔子,像养孩子一样精心饲养。

龙昌运饲养的兔子特别争气,一直健康成长,顺利下崽,到年底,兔子就发展到305只。看着眼前活蹦乱跳的兔子,新的问题又困扰着龙昌运,他的兔舍不能再扩建了,再扩建就没有住的地方了。

怎么办呢?卖掉一些再发展?龙昌运觉得可惜。更何况,谢福刚刚帮他申请了小微企业补助,得了国家5万元的补助。自己不能说得到国家的补助就把兔子卖了,那不等于骗取国家的钱吗?

面对305只兔子,龙昌运既高兴又拿不定主意。这时候,毛仕诚再次来到他家,在兔舍边慢慢走,慢慢看。

一圈看完,毛仕诚心中有底,跟龙昌运“算起账来”:“一只兔子公司收购是120元,你305只兔子就是36600元,养殖成本多少?”

“一只兔子一个月要6元左右的饲料钱。”

“一只兔子,一年能够收多少毛?”

“平均70天剪一次。”

“一只兔子一次能够剪多少?”

“7两左右。”

“也就是一只兔子一年能够剪毛5次,收兔毛3斤半。现在一斤特级毛是90元。一只兔子一年收入300多元!除去成本70元,也还有230元。”

“我没有像县长这样细算过,估算了一下是很赚钱的。”

“养兔是一个短平快的产业。这个产业,值得在全县大力推广。”毛仕诚对龙昌运和县、乡领导说。

“只是人兔共住,对人的身体健康可能会有影响。以后,可以选择到离寨子远一点的地方建设小区,集中饲养。当然,这要政策配套支持。”毛仕诚加重语气说道。

宜茶种茶,宜兔养兔,一红一白,两大产业,延伸两条产业链,这不就是普安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两大法宝?

毛仕诚当夜就向县委书记农文海汇报。二人对普安的县情和产业发展判断是一致的。农文海主持召开县委常委会,研究“一红一白”产业发展。一红,就是普安红;一白,就是长毛兔。这次会议,所有常委不仅达成共识,还提振了精气神,鼓足了干劲。

长毛兔,这个发展将近二十年,一直不温不火的产业,再一次上到了决策的桌面。

2017年8月,普安县出台《普安县“一红一白”产业优惠政策》,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方式,确保老百姓得到最大利益。

政策出台,措施到位,“一红一白”产业齐头并进,迅速发展起来。普安县陆续建设长毛兔养殖小区178个,实现对全县12个乡镇(街道)所有自然村的全覆盖。龙昌运把兔子买到养殖小区,自己就在小区里打工,月收入5000元左右。目前长毛兔存栏20.86万只,养殖户724户,带动贫困户500户,产毛85吨,产值1530万元,每户养殖户年均增收3万元左右。

受益的老百姓唱出了开心的顺口溜:“一只兔,油盐醋;十只兔,新衣裤;百只兔,娶媳妇;千只兔,进城住。”

按照产业发展蓝图,到2019年,普安长毛兔养殖将突破100万只的规模,养殖户达到2000户,年产兔毛1750吨,产值3.5亿元,纯利润1.5亿元至2亿元,成为全省长毛兔养殖样板县和全国示范县。

(三)奔小康,村里要有带头人

同步小康的路上“一个也不能落下”!

县委书记农文海、县长毛仕诚对脱贫攻坚、同步小康思想高度统一,思路高度统一,一个贫困户拖后腿,全县都不及格。

这一次,农文海、毛仕诚代表普安县委、县政府向州委、州政府立下了军令状:2020年,普安县完不成脱贫攻坚任务,引咎辞职,并追究责任!

怀揣党委政府的重托,毛仕诚知道,以下的路,是一条荆棘坎坷的路。但是,就算前面是地雷阵还是深渊,他都必须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易地扶贫搬迁,还是就地脱贫?这个问题,在老百姓心目中,始终是无法排解的“痛”。搬,故土难离;不搬,贫困难去。

毛仕诚知道,搬和不搬,对于老百姓来说,都是最大的难题。

2016年10月28日上午,毛仕诚来到高棉乡地泗村调研精准脱贫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刘柱泽是下米淌组组长,人勤劳能干。因老伴患类风湿,到贵阳住院不仅花掉家里所有积蓄,还欠下9万多元债务。

这是典型的因病返贫户。

刘柱泽家三间瓦房,建于上世纪70年代。屋顶上,一道道亮光从瓦片缝隙里射下来。毛仕诚担心:“下雨天,不是漏得一地都是水?”

“遇到下雨,我们一家人就把瓢瓢碗碗的都找出来接水。遇到大雨,接都接不完。雨停了,屋里就会积一寸多深的水……”

“这样住着不安全啊!”

“我也想翻修,但是实在没有这个能力,只能将就住着,等经济好点喽。”

毛仕诚对刘柱泽说:“现在有两条路,可以解决你的住房困难:一是易地扶贫搬迁;二是申请危改补助重新建房。两条路你家都是符合条件的,走哪一条路,你自己考虑,自己选择。”

“易地扶贫搬迁,这个政策我晓得的,是我们老百姓的福音。前几天我和家人商量,如果能够搬进城,那是最好的了。”

刘柱泽家院坝里,拴着一头快要下崽的黄牛,毛仕诚说:“这样露天饲养要不得,冬天就要来了,如果牛被冻病,损失就大了。”

“牛圈关不下,只有委屈这头牛了。”

“你养多少头牛?”

“6头。”

“你有地方修牛圈吗?”毛仕诚走到牛圈边,看着圈里的牛,又问。

“有的嘛,我家在寨子边就有一块荒地。”

“带我去看看!”

来到荒地,毛仕诚前后左右都看遍了才笑着说:“我个人支持你5000元钱,你尽快把牛圈修起来,多养几头牛,争取早点致富。养牛的本钱,争取特惠贷资金。”

过了两天,驻村干部谢福就通知刘柱泽到乡财政所领钱。刘柱泽心中纳闷,毛县长说他个人给我钱,怎么去财政所领的?原来,普安县委为激励领导干部帮助贫困老百姓发展产业,县级领导干部每年都有10万元的帮扶资金,毛仕诚还把黔西南州委州政府对各县四大家一把手的目标绩效考核、个人应该领取的奖金也存到县扶贫办的账上,遇到贫困老百姓需要发展产业,他就支持帮助。

毛仕诚说,钱虽然少,但是对老百姓是激励,老百姓得到激励,就会有信心。只有把大家的信心都调动起来,形成合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才能顺利。

不久,毛仕诚又两次托谢福给刘柱泽送钱来,一次3000元,一次1500元。

2017年3月1日,毛仕诚再次来到刘柱泽家。看到牛圈里的11头牛,腰粗屁股圆,他扶着刘柱泽的肩膀说:“不错,半年时间就增加了5头牛。”

“嘿嘿,春节期间还卖了两头呢。”

“那你打算是搬迁还是自己建房?”

“还是自己建房吧。”

“我支持你,县里也支持你,尽快把房子建起来吧。”

谢福不理解了:“县长,刘柱泽思想开放、好做工作,一些贫困户不愿意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做了多次工作也不愿意搬迁。刘柱泽之前给我说过,他是愿意搬迁的,还是让他搬了吧?”

“在同步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落下。下米淌组也不是整寨搬迁的对象,留下来村里发展的占多数,能够搬迁的毕竟是少数,留在村子里的人同样需要发展。”毛仕诚说。

“但是搬迁任务难得完成啊!”谢福一脸无奈。

“搬迁不是目的,脱贫致富才是目标。”毛仕诚说。

“像刘柱泽这样的人,搬迁过去江西坡,发展会更快。”谢福始终想让刘柱泽搬迁。

“刘柱泽有事业心,能吃苦能耐劳,又乐于助人,在村里有着模范作用,能够带领村民共同致富。把这样的能人带头人搬走了,村里发展就滞后了!他要搬也要做做工作,让他在村里带头发展。”毛仕诚耐心地说。

“现在牛也养起来了。我听县长的,不搬,就留在村里发展。”刘柱泽听到毛仕诚和谢福在为自己争执,急忙走到两人中间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留你下来,主要是带领老乡们共同发展产业,共同致富。你的住房也要翻修,就按照国家危房改造给予补助,你自己筹点钱就可以了。”毛仕诚说。

“这个,请县长放心。前几年主要是我老伴生病,现在她的病也好了,我就一心一意带领大家共同发展产业,共同致富。我向县长保证,今年我家一定甩掉贫困户的帽子。”

“我们的农村就需要你这样的带头人!”毛仕诚紧紧握住刘柱泽的右手。

毛仕诚离开村子,刘柱泽就跑到龙昌贵家,动员他种草养牛:“现在政策好,种草一亩有470元的补助,修牛圈每平方米有200元的补助。”

“我很想养牛,但是没有牛圈啊!”龙昌贵说。

“刚才我不是说了嘛,修牛圈有补助的。”

“我听说不是只要修就有,而是申报了,等畜牧局的来验收了才有呢。”

“只要你愿意干,我去给你申报嘛。”

“你去有把握没有?”

“去了才知道嘛。”

“说半天,你还是没有把握嘛。”

“那走,我们现在就去!”

二人急急忙忙来到乡畜牧兽医站,向站长韦忠青说明来意。

韦忠青说:“县里有政策,只要在验收前建设好都是可以支持的。”

得到准信,龙昌贵又去找土管所申请用地,开始建牛圈。牛圈修好后,首批就买了8头牛来养。

龙昌贵养起来了,刘柱泽又动员李大玉、李大启等种草养牛。到2018年上半年,全组种草已经达到80亩,养牛134头。

产业脱贫,在普安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三年的产业发展,换来全县8138户35706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8.94%。而刘柱泽、龙昌运仅仅是备受毛仕诚牵挂的贫困户的个别代表。三年多来,毛仕诚每到一地,必定问脱贫攻坚,必定走村串寨查看老百姓的生产生活。为保证大家按时实现同步小康,他大会小会反复强调“一个不能落下”。(作者:黔西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戴时昌)

责任编辑:马尧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