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经济

珲春:不负农时不负春

发布时间:2020-03-17 14:07:13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孙业文 报道)清晨,晨曦微亮。吉林省珲春乡村的田野有些空空落落,但村庄上空,雁鸣声声,此起彼伏。生机勃勃的春天如期而至,疫情无法阻挡春的脚步。

“疫期尚未过去,但该干的农活,一刻都不能耽误,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春耕生产,两手都不能放松!”这是记者在全市各乡镇采访时,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如今的珲春大地,春潮早已涌动。

板石镇孟岭村是珲春市有名的“苹果村”,全村188户村民共种植苹果树500多公顷,年产苹果1000余万公斤,人均收入达7万元以上。走进孟岭村,只见果农们都戴着口罩在果园里忙着剪枝和追肥。“春季对果树生长至关重要,我们一面引导果农进行剪枝施肥,一面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确保村民在恢复春耕的同时做好自身防护。”该村村主任李峰杰说,进入3月,村里的苹果树就要开始剪枝了,外地的果农也陆续返村。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该村组织党员干部设立了“临时防疫站”,对外地返村果农进行登记和排查,对部分人员实行居家隔离。同时,该村坚持“党支部+合作社+果农”的经营模式,将贫困户纳入村内合作社,提高贫困户收入,努力实现全村共同富裕。

和孟岭村一样,在英安镇荒山村,果农们也在忙着为果树剪枝。和往年不同的是,大家都戴上了口罩,见面也只是远远打个招呼,不会聚集在一起。该村恒缘果树农场负责人陈德玉通过土地流转种植了60公顷2万余棵果树,带动村内30余户村民走上了致富路。“疫情形势严峻,在组织村民剪枝前,我为大家发放了口罩,号召大家在农忙时不聚堆,集中精力忙生产。”陈德玉说。

在春化镇四道沟村,一栋栋菌棚内黑木耳菌袋整齐摆放,菌农或是在接菌、或是在消毒,有条不紊地劳作着。该村村主任谭长吉告诉记者,受疫情影响,今年该村黑木耳种植较往年有所减少,木耳销售价格预计会较往年高一些,该村共种植黑木耳80余万袋,预计生产黑木耳4万公斤,产值可达240余万元。

黑木耳种植是春化镇的支柱产业之一。为打造木耳种植重镇,春化镇积极申请扶持资金、扶持政策和项目贷款,帮助菌农规范化、规模化发展,从单一的种植型菌农逐渐发展成为做菌、种植、销售“一条龙”的新型菌农。受疫情影响,今年该镇菌农大多面临用工难题,不少菌农放弃种植或减少了种植量。经初步统计,今年该镇152户菌农共种植黑木耳1300万袋,预计产量可达78万公斤,产值4680万元。

在英安镇城西村,菜农张秋英正在自家的大棚里忙碌着。“今年我们一家哪都没去,一直在大棚里干活。”张秋英家共有3栋暖棚,她和爱人种植暖棚20余年,年收入可达8万余元。受疫情影响,前期蔬菜销售情况不是很好。针对菜农销售情况,英安镇积极应对,借助微信群等平台,帮助菜农扩大销售范围,解决了张秋英的燃眉之急。张秋英说:“随着市场的开放,蔬菜销售也逐步步入正轨,相信只要我们一家人够勤快,就一定能把日子越过越富裕。”

与张秋英同村的崔振辉一边在大棚内浇水一边说:“村里每天都在宣传防控知识,村口24小时有人值守。大家的自我防护意识越来越强,不走亲戚、不串门,都集中精力干农活、抓生产。因为运输问题,家里前期种植的叶类蔬菜滞销,造成了部分损失,现在家里种了柿子、白菜、香菜等,预计在5月份上市。”他说,“种菜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相信等到疫情结束,我的这些蔬菜都会卖上一个好价钱。”

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珲春市在全力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抢抓节令,努力保障全市各类农产品的稳产保供。今年,全市农作物计划播种面积35039公顷。其中,粮食作物33539公顷、经济作物1500公顷。在备春耕期间,全市预计投入2.3亿元,主要通过农民自筹和银行贷款的方式解决,目前,已筹集资金7000万元。并组织农资经销商、种粮大户,通过微信、行业协会、农村电商平台等渠道订购物资。切实加强农资监管,创建农资经销工作微信群,及时收集发布防疫知识、天气情况、物流运输情况、复工复产等信息,为农户生产生活提供参考。

责任编辑:马尧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