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张建丰 戴彬皓 项展洲 报道)庚子十月,正值仲秋,会于大罗山之研语茶山居,共度国庆中秋佳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院内之景,列坐其中,更有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足以畅叙幽情。
周鸿图号敬斋,1962年生于北京,1991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书法专业(今中国美院),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书画院特聘画师,编著有沈尹默法书墨迹系列,沈尹默临书墨迹系列共十六册,褚遂良阴符经笔法解读等丛书十册。
周鸿图,三十年来潜心于书法学习与研究,对晋唐以来二王体系真行草三体笔法渊源涉猎颇深,坚守书法正统一脉,实践理论并行。同时教书育人,无论所接学人资质学养如何,均以永字八法作为入门基础,于前人笔法深入剖析,绝不敷衍,亦不以岁月期许,其严谨入微,以身作则,有目共睹。其初受名家金鉴才先生指引,进而学习沈尹默先生书学理论,对沈氏书学笔法一说悉心揣摩近十年,后自行梳理历代书学论述,结合历代经典法帖,渐悟学书一途最晚以元代为下限,魏晋为上限,其间唐人书法最需久学,明清以后已无法可依,魏晋之上则法未健全(多可称为文字,虽有一定艺术性,仍未是自觉之艺术)。认为学书必以真书入手直取唐人墨迹,真行二体似分非分,真中有行,行中有真,本属一法,如此所得即是活法。若学碑板,则易取其模型,于用笔之微妙,全然无解,安能窥见书法妙处,故教导学人于墨迹法帖一门深入,初学执用之法,于执笔、用腕、点画等法反复订正,绝不轻许,看似缓慢,实则有脱胎换骨之妙。如此磨砺,非于书有深好者不能承受,而入此门者看当下流行书法则有不忍直视之慨,何以故,能以“八法”绳之故也。先生潜心于书,心无旁骛,对自己要求更高,对所作从未满意,其尝云: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10月2日14时,周鸿图老师为签到本题签,并在卷首落下其名,各路大师紧随其后,纷纷落笔。既是签到,也是一场书法盛宴,视觉享受,签到完成,众人仍是不肯离去,围观许久。
开幕式由研语轩轩主戴云江亲自主持。戴云江,字云江,号砚痴,祖籍浙江瑞安人。九十年代开始收藏并研究砚台及文化历史,躬耕砚田数十载,不忽细微,锲而不舍,不求头衔,淡泊名利,逐步成了一个寂寞的砚文化守护者,冀不愧于对砚文化的情感与责任。在长期研究砚文化中,注重以实物标本为依据,认真研读、解剖、分析、整理,参考古代文献资料,先后编写并出版《妍美》《研语》《宋砚论稿》等著作。
戴云江老师分别邀请了周鸿图老师和陈胜武老师进行了开幕演讲。之后周鸿图老师带领大家开始观展,并且非常耐心地讲述着自己每一幅的创作心得,令大家受益匪浅。
观展之余,品茗自是必不可少的。濯庐、清和、玉泓、花石间都在谈笑之中透出一缕茶香,周鸿图老师在茶室之中和大家分享起了自己创作之余的一些趣事。
尽道中秋满愁色,泉山研语皆宾客。明月清辉暖寒夜,八方鸿儒奏欢歌。古人诗词中,每逢中秋,总透着一股思乡思友的惆怅。在研语茶山居,庚子中秋,月儿爬上梅梢,远远地等待着五湖四海的宾客欢聚一堂。
时而琴声潺潺,时而笛声悠扬,时而吟声激昂,时而歌声嘹亮。来自五湖四海的艺术家们各自表演着才艺,有传统乐器古琴、埙、洞箫、南箫演奏,有普通话的《五柳先生传》朗诵,文风雅韵,不绝于耳。
温州吟诵学会会长洪一初先生从吟诵传承温州方言,通过优美动听的温州方言吟诵,留住乡音。洪一初老师说在清代的时候瑞安有个诗人叫项霁,有一首诗《水乡夜游》,碧流如玉驾扁舟,树影离离夜气秋;新月一勾花两岸,水乡扶梦到温州。带着梦想沿着温瑞塘河来到温州,今天戴云江老师带着推广复兴宋砚文化的梦来到温州,戴云江的梦想就像温瑞塘河一样重现光彩。洪一初老师用温州方言朗诵苏轼的《水调歌头》晚会进入了高潮。
愿以后每个中秋之夜,都能相聚研语茶山居。国旗之下,皓月当空,想起这样一个美好的夜晚。
责任编辑:马尧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