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经济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龙井市永胜村换新颜

发布时间:2020-11-11 16:00:52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王永范 报道)吉林省龙井市老头沟镇永胜村坐落在布尔哈通河畔,种植结构单一,老龄化严重、缺乏主导产业,永胜村成为了国贫村。2016年,驻村第一书记的到来,改写了永胜村的历史。由吉林省畜牧局党组选派,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高洪学上任后,点燃了小村脱贫致富的希望。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党建引领促脱贫攻坚,发展产业项目,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村集体经济成倍增长……昔日的永胜村,旧貌换新颜,一个风景秀美、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乡村新样板,悄然呈现。

村里迎来“新领导”。

永胜村处于龙井市西北部,人均耕地面积仅0.63公顷,以种植玉米为主,收益低。为了增加收入,农民纷纷外出打工,人口流失严重,因病、因残致贫人口33户66人,永胜村深陷贫困窘境。

时任和龙市头道镇广新村第一书记的高洪学,经省委组织部调整,来到永胜村“落户”,开启了贫困村向致富村的逆袭。

当时的延吉还没通高铁,年近50岁的高洪学带着一床被褥和两件换洗的衣服,从吉林站乘坐绿皮火车,“逛荡”一宿,再换乘客车到达永胜村。冷清落后是高洪学对村子的第一印象。任职会上,村民眼睛里流露出对幸福生活的渴望,深深刺痛了他的心。“脱贫攻坚,产业为先,只有产业兴旺,乡村才能变样。”高洪学的话掷地有声。五年来,他以规模化养殖和发展特色产业为抓手,通过发展产业项目和盘活村内闲置资源,永胜村集体经济收入逐年提高,2015年5.6万元,2016年18万元,2017年23.5万元,2018年28.6万元,2019年33.01万元。

扶贫项目遍地开花,贫困村整村出列。

永胜村这是一个以朝鲜族为主的聚居村落,人丁鼎盛时期,曾居住着200多户人家。近些年,村里的年轻人几乎都去韩国打工了,现在全村只剩下不到100人留守,依靠本村现有人员自身能力,无法形成规模化产业。高洪学通过走访调研,最终确定以龙头企业+农户、引进返乡创业人才带动产业项目的形式,发展永胜村规模化养殖产业。高洪学协调国家财政整村推进项目资金,开展黄牛寄养分红项目,委托延边畜牧开发集团统一集中饲养黄牛,集团每年给永胜村拨付固定的收益,永胜村每年从收益中拿出一部分给贫困户分红,其余部分作为贮备用于贫困户突发情况的救助。同时,集团自2017年至 2020逐年返还永胜村整村推进项目本金,永胜村利用返回的本金继续发展村集体经济,保证永胜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了拓宽村民致富渠道,提升贫困村造血能力,高洪学以省养蜂所为技术支持,扶持返乡创业人才在永胜村发展养蜂产业,树立创业典型,吸引全村有劳动能力的人员积极参与创业致富。“刚开始,咱也不懂啥技术,一直养不起来,高书记知道后,为我送来蜂王和花粉饲料,并邀请专家入户指导,当年就增收3000元。”提起养蜂,贫困户朴永活乐得合不拢嘴。2016年至今,在吉林省养蜂所的支持下,永胜村的养蜂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2019年养殖蜜蜂65群,采集蜂蜜2000斤,实现收入5万元,今年可发展成为养殖80群的规模。

经过几年的发展,永胜村形成了“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的格局,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6年的8200元提高到2019年的13690元,全村于2016年底提前实现了贫困村出列,2019年3月通过了脱贫攻坚省级第三方实地评估验收。

村里生活比蜜甜。

漫步在小村中,整齐的铁艺栅栏与古朴的凉亭交相辉映,宽阔平坦的水泥路从村口蜿蜒至半山腰,村民三三两两地在文化活动广场锻炼身体……2015年以来,小村完成了总投资64万元的小流域治理工程、总投资168万元的240延长米人行桥工程。同时,协调龙井市民族宗教局兴边富民项目资金40万元,改建永胜村公路两侧边沟1464米。为保障村民饮水安全,建设水源看护房4座,安装饮水管线1.3万延长米。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进一步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自打高书记来,俺们日子一天一个样儿,屋里亮堂了,心里也敞快了,越活越有劲儿!”69岁的张丽艳患有类风湿等老年疾病,贫穷让她心生无望,她告诉记者,自从享受到国家的健康扶贫政策,看病不再是啥难事。“高书记经常来家探望,帮我协调到资金,让我告别了‘冬天透风,夏天漏雨’的危房,住上新房子,以前真是做梦都不敢想啊。”那一年,张大娘获得了美丽庭院、干净人家的称号。“高书记来了!”金色铺排的玉米地里,贫困户李洪生抖了抖身上的尘土迎了上来。

“今年收成怎么样?”高洪学随手扒开一穗玉米问道。“种的3亩地瞅着还不错,今年粮价高,肯定能卖上好价钱,家里养的两头母牛也都怀孕了,明年4月份就产犊了。”李洪生向高书记分享了这个好消息。“产业分红加上玉米和养牛的收益,你也走上致富路了。”“咱村现在发展得这么好,俺可不能拖后腿,这辈子再也不当贫困户,要当就当致富带头人!”……落日余晖下,两个人的背影如此温暖。

责任编辑:马尧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