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

都市家庭情节剧需重新唤回观众的共鸣

发布时间:2022-06-27 00:14:40 推广 来源:文汇报

家庭情节剧作为经典类型不仅在中外都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最近几年,聚焦都市中产家庭生活,以女性在家庭内外的身份冲突为讨论中心的都市家庭情节剧,成为这个经典类型最新的发展方向。

《加油!妈妈》就是近期播出的一部都市家庭情节剧。该剧有意吸收之前热播的《三十而已》、“小系列”等剧集的明星和主题元素,围绕五个妈妈的故事,希望获得观众的热烈响应。

这并不是孤例。因为目前看来,除了《三十而已》《我在他乡挺好的》等少数剧集,近年来播出的大量都市家庭情节剧作品并没有获得观众认同,反而离观众越来越远。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都市家庭情节剧如何能够走出目前的创作困境,再次获得观众的青睐?

赢回观众,需重新看见生活

家庭情节剧确实是很难拍的类型。从类型资源来说,因为与不同时期的社会热点和时代焦虑紧密相关,所以并没有太多类型惯例可以借鉴和复制。从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来说,大多是家长里短,既不能靠情节吸引观众,又很难塑造有鲜明特征的魅力型人物形象。所以,最近这几年的都市家庭情节剧大都采取一种话题式操作手法,即有意识地围绕各种社会议题构造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尤其是聚焦容易引发争议的性别议题,堆积热点、贩卖焦虑,从而引发观众对剧集的讨论热度,推动剧集的火爆。

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展现了大量不合适、不可信的生活状态。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年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最关键的一点是必须具有可信度。以《加油!妈妈》中张雨绮饰演的周南南来说,周南南失去了房子,收入也堪忧,不想着给孩子换一个收费低廉的幼儿园,正是这些充满“想象”的画面让生活变成了闹剧和玩笑,无法让观众信服。

相比之下,《我在他乡挺好的》通过大量的生活细节和口语化人物台词,让观众看到了真正的北漂生活,由此获得观众的认同。《亲爱的小孩》前半段采用写实主义影像风格,让观众看到了孕产妇生活的真实状态,也获得了普遍好评。所以,踏踏实实观察和再现中国当代都市的各种真实生活,是目前都市家庭情节剧走出困境,重新赢得观众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

赢回观众,需重新塑造人物

最近几年的都市家庭情节剧更多强调女性个人价值的寻找,由此带来对女性在家庭内外角色冲突的表达,这样的问题意识是好的。但这些剧只是摆出了各种尖锐的问题,却没有能力将这些问题转换为对典型人物生动准确的刻画。

首先,为了突出女性问题的尖锐,将大量人物都以符号化、标签化甚至极端化的方式来塑造。从《加油!妈妈》来看,为了突出职场困境和家庭困境,苏青的丈夫和晓涵的婆婆都被塑造为完全黑化的恶人形象。李修平和苏青一起白手起家,共同奋斗。如果李是完全的恶人,苏青如此有主见的女性怎么会忍受和他生活如此长的时间,还生养两个孩子?晓涵的婆婆能够培养出两个博士,但在剧中的表现却连个普通村妇都不如。这些极端化人物不仅无助于对女性议题展开有意义的讨论,反而因为其失真让严肃的女性议题变成了简单的焦虑输出和情绪发泄。其实,真正的典型人物既要有突出的个性特征,更需要具有生命的斑斓色彩。《我在他乡挺好的》中的许言,她的身材和相貌焦虑、房子和名牌渴望等,正是当代女性被消费意识所俘获和侵蚀后的一个典型形象。这个剧最成功之处就是没有将她标签化处理,避免了塑造一个扁平极端的拜金女形象。相反,她在与男友、同事、母亲等的相处中体现出的善良、正义、孝顺使这个形象更加丰富和立体,也更具有可信性。

其次,这些剧聚焦讨论各种女性议题,但其中的人物塑造却一再落入落后的性别观念窠臼之中。此前播出的《我们的婚姻》将“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简单置换为“女强男弱”“女主外男主内”,这不仅无法促进全社会关于女性问题的重新认知,反而在不断强化落后的性别教条。当代女性的困境解决并不是将女性简单变成男性,也不是将男女性别优势进行简单的调换,这些操作恰恰是重新掉入了传统的二元对立性别模式。女性要在历史形成的男性主导文化中与男性既斗争又合作,女性解放也不可能由女性独自完成。这个过程是复杂的,女性形象和男性形象也必然是复杂的。只有能够真实反映女性处境的典型形象更多出现,才会慢慢提升都市家庭情节剧对当代女性处境的观察深度和反思力度。

赢回观众,需重新安置情感

家庭情节剧一直是以处理情感为中心的类型。早期家庭情节剧确实采取过火的情感表达惯例,所以才会有苦情戏等类型名称。但现代家庭情节剧的发展中,那种歇斯底里的情感表达方式逐渐被淘汰。尤其是通过东方含蓄风格的加入,发展出一种不温不火,将矛盾内敛化的新型情感表达方式,不仅洞穿社会矛盾的力度丝毫不减,反而能够将更复杂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呈现出来,也为现代家庭情节剧增添了在痛苦、绝望之外更多趋向于宽容、和美与救赎的情感内容。如《地久天长》《驾驶我的车》等家庭情节剧,今年热映的《人世间》就是因为其温暖和美的情感处理方式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放眼最近几年的多数都市家庭情节剧,其情感表达却是走向相反的方向,过于张扬矛盾、冲突,甚至失去了应有的情感分寸。如《亲爱的小孩》在后半段的情感表达就越来越失控,最后才勉强解决了矛盾,营造大团圆结局。但因为前面的矛盾冲突过于激烈,让大团圆结局反而显得十分虚假。

或许我们可以说,社会无论如何变迁,家庭矛盾无论多么复杂,但最终承担拯救性力量和让观众感动的一定是爱。这可能才是家庭情节剧永恒魅力之所在。(桂琳)

责任编辑:马尧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