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一年前,我就听说广东话剧院创作了一部名叫《深海》的新剧目,观众反响很好。当时我心向往之,盼望能有机会观看这出戏。没想到,在这个酷热的夏季,我的愿望实现了,广东话剧院把北上巡演的第一站定在厦门,我和上千名观众一样,经历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和久久的心灵震撼。
这是个重大题材,写的是真人真事,难度特别大。我六月份刚刚在厦大的一次讲座上和学生们讨论过真人真事搬上舞台的困难之处。看了《深海》,我觉得,下次如果再和学生讨论这个话题,《深海》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我一定要和同学们好好做个案例分析。
写真人真事,最常见的问题,就是作者在真人与真事二者之间如何作选择,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像《深海》这样的重大题材,剧院找的编剧当然是有经验有水平的高手、老手,高尔基说的“文学就是人学”这句名言,他们肯定十分熟悉,奉为座右铭。可是,道理是道理,实践是实践,我们经常看到只见事不见人的所谓写“真人真事”的剧本和演出。
这个问题实在是太迫切、太关键、太需要讨论了。当前各地文化领导部门几乎毫无例外地向属下的戏剧院团提出要求,要重视创作能够表现本地域本单位英雄模范人物事迹的剧目,或者是彰显本地历史名人风采的剧目。这个导向非常集中,非常明确,于是,写真人真事的剧作便以罕见的速度增加,形成一股新潮。
《深海》中另一位感人至深的女性形象,就是黄旭华的母亲。她“戏份”不多,但十分感人。年过百岁的她是中国妇女的缩影;对于黄旭华来说,她是母亲,又是伦理道德的传授者。她见到三十年不曾回家的儿子时是这样说的:“为国尽忠,就是最大的尽孝啊!都理解了!”她看到儿子拿出五十年前她送的一把银梳子,就接过来为儿子梳头,因为儿子已经长出了白发。这些细节,都表现得催人泪下。
意境的营造要归功于舞台设计。前后七十多年的时间跨度,从敌机轰炸下的铁路,到上海公寓的房间……空间频繁的变换,在一个不变的基本框架内神速地完成,而舞台正面醒目的字幕及时地告诉观众,这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在台唇的正中,有一块凸出的平台,而乐池左右两侧是可以往深处直下的阶梯,这样,舞台空间拓展了,从最深处到最逼近观众的平台,使时空的变幻有了更多样的可能。这一切,为提高《深海》的表现力、感染力创造了极佳的条件。
戏剧毕竟是综合艺术,从编剧到表演、导演和舞台设计,《深海》可以说是全面成功,“十年磨一剑”,相信创作团队会更上一层楼,向“高峰”作品的目标继续前进。(陈世雄)
责任编辑:马尧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